荊州的劉表雖然也有威脅,但是劉表他怎麼北伐?派劉備嗎?如果劉備變強大了,他怎麼制住劉備?在這一問題上我比較認可郭嘉的說法,應該盡快擊敗北方的烏桓,然后南下。如果不解決北方問題貿然南下,那劉表必定更加依賴劉備,屆時荊州這塊硬骨頭會變得很難啃,而且北方的烏桓還會捅刀子。最后曹操決定采納郭嘉的建議,決定發動對外戰爭,這也就是后續的「白狼山之戰」。
這一場戰爭決定了曹操的命運,如果北征不利,那麼袁氏兄弟很有可能借烏桓之力起死回生,冀州、青州都有可能不保。屆時烏桓會成長為一個龐然大物,而且距離兗州以及曹操的大本營(許都)非常近。這并不是我危言聳聽,這是郭嘉對未來情勢的預判。
《資治通鑒》:郭嘉:今四州之民,徒以威附,德施未加,舍而南征,尚因烏桓之資,招其死主之臣,胡人一動,民夷俱應,以生蹋頓之心,成凱覦之計,恐青、冀非己之有也。
而且最關鍵的一點是戰爭是不可預測的,如果遠征失利,那其他諸侯會不會捅曹操一刀子?劉表會不會趁機北上?這是很難說的,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曹操如果輸了,那一定會敗的很慘。
所以曹操的準備十分充足,他把張遼、徐晃、張郃、曹純、韓浩等精英將領全帶上了,而且郭嘉、牽招等重要謀士也隨軍出發了。
白狼山之戰:曹操出盧龍塞,張遼一戰敗烏桓
最初曹操帶領大軍駐扎在無終(古地名,今天津薊縣),準備從濱海道一路進攻柳城(烏桓大軍所在地)。原本曹操是想從大路走,然后打烏桓一個措手不及。但是沒想到天公不作美,大雨阻擋了曹操的行軍路線。這一場雨給了烏桓準備時間,烏桓迅速占據險要(遮守蹊要),導致曹操無法前進(軍不得進)。到這種情況下也沒辦法,對方占據險要,自己強攻的話要付出很大的代價。而且對方已經有了防范,「出其不意」的戰術失效了。但是曹操也不能退軍,因為曹操一旦退軍,那烏桓一定會得寸進尺,屆時幽州永無寧日。正當曹操進退兩難的時候,他想起了田疇。
田疇是當地的向導,他對地形非常熟悉,曹操想看看他的高見。田疇告訴曹操一條西漢廢棄的道路,兩百多年來沒有人走過這條路,曹操如果能從這里走過去,那必定能打烏桓一個「措手不及」,甚至有可能不戰而勝。
曹操得知后決定走這條險路,并且在濱海道立了一個牌子,說中夏雨水太多,不能行軍,所以我秋冬時期再來。站在烏桓人的角度上看本來就這一條路,現在大雨阻斷了道路,那曹操只能退兵啊。而曹操立了個牌牌,說自己秋冬時期來,那這段時間肯定就安全了啊。自己屯兵險要還要支付大筆戰爭開支,為什麼要為一個不存在的危險來花錢哪?在這種情況下烏桓開始放松警惕,認為曹操只能通過這條平原地帶進軍,現在平原地帶無法進軍,曹操就會撤兵。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