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設計師接到了一單任務——為客戶設計新房。
可改了好幾版客戶都不滿意,他為此感到十分苦惱。
下班前,上司見他愁眉不展,便開他玩笑說:「年輕人,你早點兒進入生活的柴米油鹽,就知道客戶怎麼想了。」
設計師聽完就忍不住琢磨:
領導是不是覺得他這次工作完成得不夠好?
領導是不是嫌他太年輕,經驗不足?
領導會不會把自己手頭上的活抽給同組的競爭對手?
那天以后,他便開始坐立不安,遲遲不敢動筆設計。
腦子里雖然有許多創意,但又覺得每一個都不夠完美,生怕達不到上司的預期。
好不容易畫了一份出來,又擔心客戶不滿意,不停地改來改去,遲遲不敢上交。
最后,甚至錯過了合同上規定的交稿期限。
想起一句話:想只會得到源源不斷的問題,做才能找到答案。
的確,那些猶豫不決的念頭只會耗費掉我們的心力,讓人離原先的目標越來越遠。
與其在腦海中進行各種設想,不如先勇敢邁步看看。羅曼·羅蘭有句話說得好:
「生命很快就過去了,一個時機從不會出現兩次,必須當機立斷。」
做一件事最好的時機就是當下,別讓猶豫和拖延耽誤了最寶貴的當下;也別讓所謂的完美主義,阻礙了前進的步伐。
想一萬次不如行動一次。
及時行動,是治愈工作內耗最好的良藥。
網上有個問題:什麼樣的感情難以長久?
最高贊的回答是:內耗。
倘若在一段感情中,雙方總是彼此內耗,那這段感情多半會無法繼續。
在一檔情感節目中,來過一對50多歲的夫妻,引發了無數網友熱議。
年輕時,丈夫不幸被查出不育癥,為了不連累妻子,他主動提出失婚。
妻子卻說即便沒有孩子,也愿意一生一世陪伴他。
可后來,妻子看見別人兒孫滿堂,心中也生出羨慕來。
她很希望丈夫能多陪陪她,節假日的時候不要總是回老家,多和她出去走走,過過二人世界。
她想著,丈夫既然愛她,就算不開口,丈夫也自然會懂。
然而,粗線條的丈夫卻全然沒有察覺她的心思。
妻子只能暗暗生氣,越想越委屈不甘,覺得自己這幾十年的付出都不值得,常常借題發揮對丈夫發脾氣。
丈夫不知道妻子的怨氣從何而來,只覺得妻子小題大做,愈發古怪。
就這樣,兩人之間曾經患難與共的深情,慢慢變成了彼此厭棄。
感情里最可悲的莫過于此。
遇事不肯敞開心扉,卻總期盼對方能懂你的需求。
可當沉默代替了溝通,埋怨取代了理解,感情中便只剩下內耗。
再好的感情,沒有溝通就沒有延續。
積極地溝通交流,才能洞悉到彼此的需求,減少感情中的內耗。
坦誠地以心換心,才能把日子過得長情,在余生里更好地相伴同行。
希臘哲學家埃皮克提圖說過:「影響人們的并非事物,而是人們對事物的看法。」
痛苦往往只是一種選擇,能讓我們痛苦的并非事情本身,而是事情所引起的自我內耗。
社交中,不必逢人就討好,別人的看法根本沒那麼重要。
工作中,無須苛求完美,與其猶豫不決,不如先行動起來,再一點點把事情完善。
感情里,坦誠相待,用心交流,拒絕彼此消耗,把共同的小日子過得歲月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