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連二女兒曲曲也拿這件事情來堵姚先生的口:「爸爸,你就少管我的事吧!別又讓人家議論你用女兒巴結人,又落一個話柄子!」
張愛玲借曲曲之口,諷刺了社會上那種盲目攀龍附鳳,為了現實利益,不惜犧牲兒女婚姻幸福的小市民們,將他們「吃相難看」的虛榮嘴臉表現得淋漓盡致。
在《琉璃瓦》中,表面上看來,姚先生是張愛玲塑造的主要悲劇對象。他為幾個女兒的婚事機關算盡,勞心勞力,最后竟是竹籃打水一場空。但是事實上,女性才是這篇小說的悲劇核心。
在姚先生的三個女兒中,靜靜是包辦婚姻的第一個受害者。她本是才貌雙全,接受過良好教育的知識女性,在擇偶方面也有自己獨到的眼光和見解,奈何最終沒有堅持自己的想法,嫁給了父親指定的對象。
從一個小門小戶的家庭一下子嫁入豪門之家后,靜靜并不幸福。一方面,他和劉啟奎并無感情基礎;另一方面,劉啟奎一心認為她嫁入劉家只是圖財。
雖然這只是姚先生單方面的想法,但卻無形中給身在婆家的靜靜造成了巨大的壓力。為了不落人口舌,靜靜只好選擇疏遠娘家。
其實嫁出第一個女兒之后,姚先生本該因為靜靜的疏遠而有所覺悟,但是他一意孤行,繼續以忽視女兒情感為代價,追求自己的利益。當二女兒曲曲因為自由婚戀受阻,與父親反目后,姚先生又將這種傷害加持到了三女兒心心身上。
姚先生費盡心機地為心心安排了富商子弟陳良棟作為相親對象,但是從頭到尾,他想的都是如何掩飾女兒的缺陷,如何敷衍對方的舅父,全然不顧女兒的感受,只是將她視為貨台上待價而沽的商品。當心心對陳良棟的相貌表示出不滿后,姚先生直接指著她罵:
「人家不靠臉子吃飯!人家再丑些,不論走到哪里,一樣的有面子!你別以為你長得五官端正些,就有權利挑剔人家面長面短!」
由此也可以看出,姚家對待男女態度上的「平等」不過是假平等。姚先生雖然一反傳統觀念,從未視女兒為家累,表面上也倡導男女平等,送女兒們去上學,出去工作。
但是事實上,姚先生的這種平等不是出于覺悟,而是出于骨子里的精明。因此,面對二女兒曲曲的反抗,姚先生對夫人說:
「你要是把她嫁了程惠蓀哪!以后你再給我添女兒,養一個我淹死一個!還是鄉下人的辦法頂徹底!」
在姚先生看來,女兒唯一的價值就體現在婚姻利益上。在一個男性掌控社會話語權的封建時代,這種父權的壓迫其實是多數女性婚姻悲劇的源頭。
當然,現代社會中,這種極致的父權壓迫已經不復存在,可是仍然有無數現代女性為這樣一個問題迷惘:
「父母覺得合適,但是自己不喜歡,這樣的人該嫁嗎?」在小說中,張愛玲分別用靜靜和曲曲的婚姻做了解答,大家如何看待?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