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女兒和二女兒的兩樁婚姻,讓姚先生受挫不小,于是他又寄希望于乖巧的三女兒心心。心心性格靦腆,不善交際,姚先生煞費苦心地為她物色了杭州富商之子陳良棟。可誰知相親之日出了岔子,心心認錯了相親對象,沒有與陳良棟對上眼,反而誤打誤撞看上了坐在身邊的青年程惠蓀。
三次精心策劃的計劃,到此全部泡湯。沒有攀上好親家不說,姚先生還為此大病了一場。而在姚先生病中,大女兒靜靜因為丈夫出軌,跑到了娘家哭訴。這個意外的插曲極具諷刺色彩,讓姚先生和姚太太二人十分難堪。
張愛玲通過姚家三個女兒的婚姻鬧劇,揭示了「中國式」家庭中,父輩和子女在婚戀上最難以啟齒的矛盾:婚姻究竟是感情的結合,還是家庭的選擇?
自從封建社會以來,男女婚嫁一直講求「門當戶對」,「父母之言,媒妁之約」。在婚戀不自由的傳統社會中,門第的對等,一直被奉為婚姻的一大基石。
從表面上看,姚先生為三個女兒精心擇婿,是基于門第觀念的傳統婚姻價值觀的體現。結合姚先生生活的時代,這種封建思想在他身上的延伸無可厚非。但是如果細究「門當戶對」這四個字,事實又細思極恐。
前文我們提到,姚家在當時的社會,充其量是一個小康之家,但是細品姚先生心儀的幾個佳婿,其中就有印刷廠大股東的兒子,機關單位的領導,杭城富商嫡子……這些人當中,任何一個挑出來,不是社會上的巨富,就是有權有勢的頭面人物。
由此可見,姚家不是追求所謂的門當戶對,而是一心想要高攀。姚家人因為攀附而產生的卑微,從很多細節也可以看出來。靜靜嫁入劉家之后,姚先生給女兒置辦了三萬元的豐厚嫁妝,但是闊綽的背后,真正的原因卻是「對方既然是那麼富有的人家,少了實在拿不出手」。而在靜靜帶著丈夫回門后,面對女婿的不禮貌,姚先生也不敢端出一點長輩架子。
在所有盲目和氣的背后,其實是姚先生的虛榮心在作祟,他希望通過女兒的親事,獲得事業上的發展。
在姚先生看來,女兒們的婚姻就是一樁買賣,本質都是利益交換。這就造成了女兒擇偶在明,父母擇婿在暗的滑稽場面。
姚先生一直將金錢和背景作為擇婿的兩大硬核標準,但卻忽視了這種門第差距給女兒們帶來的困擾。在靜靜結婚不久后,丈夫就質疑道:「有人說你爸爸把你嫁到我家里來,是為了他職業上的發展。」這種赤裸裸的質問和諷刺直接導致了靜靜與娘家人斷了往來,也為後來二人情感的破裂埋下了伏筆。
除此之外,這種門第差距之下的婚姻,引來的非議廣闊。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