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瓦》是張愛玲筆下的一部諷刺小說,寫的依然是女性,但核心卻是「中國式」家庭困局。在張愛玲的諸多佳作中,《琉璃瓦》因為題材格局有限,常為人忽視。但是事實上,《琉璃瓦》是張愛玲非常成熟的一部現實主義作品。
作為一部以傳統家庭為題材的小說,《琉璃瓦》表現了傳統父母與子女在婚戀觀上沖突,還原了困擾幾代人的「中國式」家庭困局,扯開了男權社會千年來的遮羞布。在這部小說中,張愛玲也將她的諷刺藝術發揮到極致。
小說《琉璃瓦》篇幅不長,講述的是姚先生和姚太太為女兒擇婿的故事,而張愛玲的幽默藝術在小說開篇就體現得淋漓盡致:姚先生有一位多產的太太,生的又都是女兒。親友們根據「弄璋弄瓦」的話,和姚先生打趣,喚他太太為「瓦窯」。
但是姚先生對「生女」這個事實,別有一番自己的見解,他說:
「我們的瓦,是美麗的瓦,不能跟尋常的瓦一概而論。我們的是琉璃瓦。」
姚先生是張愛玲筆下小市民階層的代表。姚家在社會上屬于典型的小康家庭,家里有「祖上遺下的一點房產」,姚先生則在一家印刷公司擔任廣告部主任。
當然,姚家也并非富裕人家,在姚太太相繼生下七個女兒之后,姚先生每個月的薪水只夠補貼一部分家用。
在傳統觀念看來,女兒是家累,是賠錢貨,但是姚先生卻認為,美麗的女兒向來不在此例。并且,他極其周到地開始為家里「一個比一個美」的千金,謀劃她們的「前程」。
小說的主要矛盾是姚先生和三個女兒靜靜、曲曲和心心之間的矛盾,而矛盾又源于姚先生在女兒婚姻中的絕對權威。
首先,姚先生根據經濟和社會地位的權衡,執意要將大女兒靜靜嫁給印刷廠股東的獨生子劉啟奎。但是在受過良好教育的靜靜看來,劉啟奎在學歷上并無過人之處。可是姚先生卻再三威逼利誘,勸告女兒出嫁,甚至拍胸脯說:「以后你有半點不順心,你找我好了!」
諷刺的是,姚先生低眉順眼的巴結只換來了女婿暗地里的輕蔑和嘲諷,以及女兒對娘家人的疏遠。姚先生最后攀附親家不成,落了個「賭氣辭職」的結局。
因大女兒的婚事有諸多不如意,姚先生灰了心,口頭上說,從此對女兒們的婚事不聞不問,但一轉眼又把二女兒曲曲推薦到了大機關去做女秘書,原因是曲曲個性強,難以管束,姚先生打算因勢利導,讓她多多接觸大機關中的青年才俊,發展一個優質對象。
可這一次姚先生竟弄巧成拙,他沒想到,在人才濟濟的大單位里,曲曲偏偏看中了三等書記王俊業,最后還鬧得滿城風雨。騎虎難下的姚先生擔心曲曲影響了其他女兒,只好成全了二人的婚姻,還倒貼了不少錢進去,可謂「賠了女兒又折銀」。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