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墜入情網是情感和心靈的一種「退化」。
兩人邂逅時,杰西正經歷著失戀的挫敗——
存了3個月的錢,飛到歐洲找前女友,但對方卻一直回避他,變相「逼」他離開。
6個月前,席琳也曾遭受過失戀的打擊——
很愛前男友,為他付出了很多,但對方卻以追求藝術為由,無情地拋棄了她。
從中不難看出,
杰西和席琳,并不是完美的王子與公主,只是兩個平凡的迷茫青年:
背負著過去的創傷,遭受著當下的挫折,對未來充滿著惶恐與不安。
帶著難以言喻的落寞,他們把自己毫無保留地呈現給對方;
帶著怦然心動的新鮮感,他們對彼此充滿好奇與想象。
在他們眼里,對方近乎十全十美,雖然有缺點和毛病,那也算不上什麼,甚至只會提升其價值,增加對方在我們眼中的魅力。
逐漸地,寂寞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墜入情網的喜悅——
「我終于遇見對的人,并跟他TA結合在一起了!」
但兩人卻忘記了一個事實:
他們對彼此還不夠熟悉,他們對自己也還不夠了解。
從這個維度來講,
墜入情網,不是真正的愛,只是愛的一種幻覺。
它也許可以消除寂寞,卻無法帶來真正的滋養。
這,也預示著兩人接下來的戀情走向。
沉溺「愛情神話」,是為了逃避?
《愛在日落巴黎時》——
天亮后,兩人難舍難分,相約6個月后重聚。
杰西赴約了;
但席琳卻因為奶奶去世,爽約了。
兩人遺憾錯過。
後來,杰西娶了大學的女友(因為她懷孕了),但他并不愛對方,只是為了履行義務。
他將婚后的自己比喻成修道士,4年下來做愛次數不超過10次。
而席琳,則在一段段失敗的戀情中反復受傷,前男友個個都結婚了,但誰也不曾開口向她求過婚。
最后,她選擇了跟一名戰地記者異地戀,長期獨居。
就這樣,兩人在各自的生活里畫地為牢,誰也沒有主動尋找對方。
但諷刺的是,現實越殘酷,生活越乏力,他們就越忘不了那一夜的浪漫。
為追尋記憶中的「愛情神話」,杰西用4年寫了一本書,席林則寫了一首歌。
杰西說:「我寫這本書,是為了重新找到她。」
席琳說:「我把所有的激情和浪漫都留在了那一夜。」
他們都不約而同地把所有美好的想象,投射到了作品里,以此回避現實的挫敗。
直至9年后——
在巴黎,在杰西的新書簽售會上,兩人再次邂逅。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