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重溫了經典愛情三部曲:
《愛在黎明破曉時》(1995)
《愛在日落巴黎時》(2004)
《愛在午夜希臘時》(2013)。
影片用18年的時光,演繹了男女主角從浪漫的「愛情神話」,走向一地雞毛的「婚姻墳墓」。
表面上看,它不過是一個關于愛情消逝、神話破滅的現實故事。
然而,豆瓣近100萬觀眾,卻給出了愛情電影少見的高分:8.8
評價為什麼這麼高?
除了劇情足夠真實以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
它背后有站得住腳的親密關系哲學和價值觀。
今天我想探討的,就是這些藏在背后的東西。
墜入情網,算不算愛?
《愛在黎明破曉時》——
影片中,美國青年杰西和法國姑娘席琳的邂逅,契合了我們對浪漫的完美想象。
在火車上,由于不堪忍受一對中年夫婦的爭吵,席琳坐到了杰西附近。
隨后,兩人便自然而然地開啟了聊天模式。
當杰西告訴席琳——
三歲時,我在后院用水管向太陽噴水,制造彩虹;
透過水霧看到了已逝的祖母,她站在那里對我笑。
那一刻,席琳眼神亮了,并「愛」上了眼前這個心懷童真的男孩子。
後來,她在維也納跟隨杰西下了車,兩人進入浪漫多彩的戀愛模式。
漫步在維也納街頭,聊彼此過往的童年、戀愛史;
走進莊嚴的教堂,聊各自對未來愛情、婚姻的想象;
穿過喧囂的夜市,在摩天輪上接吻,在月光下的草坪做愛……
短短幾個小時,兩人便徹底「墜」入愛河。
很多觀眾看到這里,都忍不住對愛情心生憧憬——
對男人而言:遇見一個美貌女子,靠魅力讓她愛上自己;
對女人而言:遇見一個帥氣男子,拉著他的手絮叨一整天。
這,不正是我們想象中浪漫、唯美的「愛情神話」麼?
但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它其實還存在另一面。
哈佛大學心理治療大師——M·斯科特·派克說:
墜入情網的人,常常洋溢著浪漫的表白:「我愛你」。
但其實,那不是真正的愛,只是一種主觀欲望而已。
原因有2點:
其一,墜入情網,通常會產生與性有關的欲望。
就像席琳,帶著青春荷爾蒙的悸動,她在火車上「愛」上了杰西,并忍不住想靠近他。
而杰西呢,則自始至終都認為,兩人應該發生性關系。
當席琳在草坪上猶豫時,杰西先是溫和勸說,勸說無效后,他口頭同意不發生關系,但身體卻蠢蠢欲動……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