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所帶來的幽靜氛圍讓詞人他在創作時心無旁騖,他能更加投入、更加集中精力地去思考,因為這里雖然沒有城市的繁華,但是同時也躲避了車水馬龍的喧囂,濾清了塵世的浮躁。
其實「愛吾廬」這三個字還有另一層深意,這本身就是詞人對隱居生活持有的一種肯定態度,因為這三個字脫胎于東晉隱者陶淵明《讀山海經十三首》一詩,原詩中有「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眾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這樣的字句。
其實只要聯系一下陶淵明寫詞時的情境與心境,就不難看出,這是初夏之際,草木茂盛,鳥兒藏身在叢林自有其樂,詩人陶淵明寓居在綠樹環繞的草廬,也自有一番樂趣。陶淵明耕作之余悠閑地讀起書來。情調顯得是那樣的安雅清閑,自然平和,體現出世間萬物、包括詩人自身各得其所之妙。
陶淵明與張炎,兩個的人物,不同的地點,不同的情境,但是他們的心境是相同的,他們都崇尚返璞歸真的生活,追求與自然親密相處的生活方式。或許他們是異代的知己吧,因為他們沒有生活在同一片時空下,但異代相逢成知己的情感卻是相通的
。
「傍湖千頃,蒼茫一片清潤」,這兩句詩對鏡湖風光的描寫,鏡湖碧波蕩漾,遠遠望去,浩渺蒼茫,湖畔水草豐美。「清潤」既是對鏡湖的形容,也是對天空的形容,湖水清澈澄凈,天空晴朗明凈,天空中的朵朵白云將它們綿柔的身影灑在舒緩的湖面上。
這是多麼美麗的鏡湖風光呀。或許在詞人看來,這里也有「水在天上流,云在水中走」的感覺。如果泛舟湖上,飲酒賦詩,當詞人因為流連忘返而將星光披在身上的時候,他是否也會有「醉后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的感覺呢?
接下來幾句,還是詞人對鏡湖風光的描寫,那是怎樣的畫面呢?在陽光明媚、風和日麗的時候,詞人站在鏡湖畔,視線極為開闊,眼前一派明麗的風景,高愛山晴暖的山光與蒼翠的樹色盡收眼底。
陽光穿過層層疊疊的枝葉,灑下斑斑點點的日影,有些日影灑在草地上,有的日影灑在湖面上,日影綽綽,波光粼粼,美不勝收。湖光與山色交相輝映,詩情與畫意融為一體。
湖畔還有一塊松軟的沙灘,柳蔭之下橫停一只小船,湖中棲息的水鳥仍然在睡眠中,這是多麼鷗鳥未醒猶在眠。
詞人在鏡湖邊觀察、傾聽,感受著鏡湖的無邊美景,鏡湖就像是一位親密的朋友,靜靜地傾聽著詞人的心聲,靜靜地伴隨著他度過了每一個清晨與黃昏,詞人的生活充實而快樂。
鏡湖還有豐富的水產,美味的莼菜與鱸魚,這些來自大自然的恩賜,滿足了詞人的味蕾。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