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取橫嶼非常必要,卻不容易做到,因為橫嶼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橫嶼,四面環水,東、北、南三面距離陸地約10里。每天漲潮時,橫嶼一片汪洋澤國;一旦退潮,橫嶼到處都是淺灘、淤泥。如此,明軍若出動水師進攻,則戰船會擱淺在灘涂上;明軍步兵攻擊,在泥潭中也站不穩腳跟。
倭寇潛意識中,「戚家軍」擅長陸地作戰,卻不一定擅長島嶼登陸作戰,尤其是在泥潭中作戰。橫嶼地位位置「優越」,倭寇認為戚繼光奈何不了他們;只要覺得有必要,他們就出去劫掠,無視「戚家軍」的存在。
盤踞橫嶼3年,明軍都奈何不了,倭寇心中有底了。可惜,倭寇的如意算盤打錯了,因為戚繼光不是一般的人,他有的是辦法。為順利拿下橫嶼,戚繼光讓士兵去農民家中采購稻草,準備在登陸時使用,給倭寇一個意外的「驚喜」。
早晨,海水漲潮,橫嶼一片汪洋,戚繼光讓張諫留守大本營,防止倭寇搞突然襲擊。戚繼光親率大軍從張灣出發,以降將為向導,分三路行動,準備登島作戰。明軍水師靠近橫嶼時,潮水退下,岸邊都是淺談,倭寇則早就嚴陣以待,利用弓箭射殺明軍,然后發起沖鋒。
「戚家軍」絲毫不慌亂,他們每人手持一束「稻草」,鋪平淺談,然后快速組建戰斗隊形,以「鴛鴦陣」對抗倭寇。前方盾牌兵擋住弓箭,后隊則拿著長槍以及狼筅阻止倭寇攻擊前方盾牌手,刺死倭寇。部分倭寇繞道攻擊,被拿著短刀的「戚家軍」砍死。
主帥戚繼光親自登岸指揮作戰,「戚家軍」士氣高昂,穩步向前進,倭寇抵擋不住,紛紛潰敗。此時,其他兩路明軍從左翼、右翼登岸成功,占據倭寇老巢后直接進攻倭寇后方。倭寇被「戚家軍」包餃子,被斬首兩千余人,全軍覆沒;「戚家軍」傷亡很小,只有陳文彪等13人陣亡。
《明世宗實錄》記載:「生擒九十余人,斬首二千六百余級,焚溺死者無算,奪被虜三千七百余人,印二顆。」另有《戚少保文集》記載:「陣亡者陳文彪等十余人也。」可知,橫嶼之戰,明軍斬殺倭寇兩千余人,以極小的戰損比取得勝利。
無論橫嶼之戰,還是其他戰斗,「戚家軍」的戰損比都非常小。例如,王倉坪之戰,戚繼光擊潰倭寇萬余人,明軍無一傷亡。林敦之戰,「戚家軍」陣亡人數最多,死了69人,而倭寇被斬殺三千余人。
就此而言,戚繼光不愧是名將,綜合實力非常強悍。
參考書目:《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