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是一場修行。
修行即修心。在內心世界里降伏心魔,打怪升級,不斷提升自己的生命層次。
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打坐六年,降伏各種心魔,擺脫人世煩惱,悟道解脫。
孔子不斷修行,十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作為一個俗人,我們無法像佛陀一樣抵達涅槃境界,但可以像孔子一樣,通過自我精進,追求「從心所欲而不逾矩」。
科學研究表明,一個人能否長壽,50%源于精神,25%源于生活方式,25%源于基因。
基因無法改變,但另外75%都可以由自己掌握。
首先,必須修煉一顆好心態,始終心平氣和,樂觀豁達,不讓任何消極情緒傷害自己。
沒有誰的生活是容易的,沒有誰的人生是完美的。我們一定會遇到很多不如意之事,和很多爛人,小人,垃圾人,涼薄之人,但我們必須放平自己的心態,允許一切發生,接受所有不順,允許自己的生命擁有殘缺和悲哀。
星云大師說:
「你不可能同時擁有春花和秋月,不可能同時擁有碩果和繁花。你不可能所有的好處都是你的。
你要學會權衡利弊,學會放棄一些什麼,然后才可能得到些什麼。你要學會接受命運的殘缺和悲哀,然后,心平氣和。因為,這就是人生。」
不管生活怎麼對待你,無論別人怎麼看扁你,始終心向陽光,熱烈而蓬勃地活著。
一切人,一切事,一切遭遇,都不值得破壞自己的心情。
人在高興的時候,心臟會分泌出一種叫肽液的物質,可以殺死所有癌細胞。人越高興,肽液就越多,癌細胞和其他有害物質越是無處藏形,人就越能健康長壽。
心臟從不會得癌癥,就是因為肽液的存在。想方設法讓自己開心,就是能肽液增多,增強,發展到全身,讓自己長保活力。
一定要努力修煉自己,做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擺脫一切消極情緒,始終要開開心心,生龍活虎。
沒心沒肺,長命百歲。
其次,建構良好的生活習慣。
「從心所欲而不逾矩」,我們既要從心所欲,讓內心樂觀豁達,快快樂樂,又要「不逾矩」,懂得節制自己,優化生活方式。
《道德經》說:「物無美惡,過則為災。」
人世間的任何東西,都沒有好壞的標準。一旦過度,就是災難。
比如,飲食和[性.欲],是基本的生理需要,是人得以活命和繁衍的必需品。
但如果暴飲暴食,大快朵頤,貪圖美味,就容易產生各種各樣的疾病。或者過度好色,荒淫縱欲,頻繁做愛,就會損耗腎精,掏空身體,減損陽氣。
《道德經》說,繽紛的色彩使人眼花繚亂;嘈雜的音聲使人聽覺失靈;濃厚的雜味使人味覺受傷;縱情獵掠使人心思放蕩發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于不軌。因此,圣人致力于解決溫飽,不耽樂于感官的享樂,所以要有所取舍。
凡事「不逾矩」,有節制,講規矩,有底線,適可而止,防止過度,如此,才能滋養生命,而不是傷害自己。
「從心所欲而不逾矩」,是一種境界。既要遵從自然規律,人生法則以及社會規則,節制自己的欲望,做自己生命的主人,又要保持瀟灑愉悅的內心狀態,讓精神快樂,放松,平和。
當我們可以把二者兼容,把生活的節制和精神的自由統一起來,那麼我們就掌握了決定長壽75%的因素,達到了凡人所能做到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