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盛魁》中孫家老爺子,真實歷史中有多牛?以一己之力,幫雍正解決后勤運輸問題
在范毓馪設計的邊運方案中,一走到底直達科布多的駝隊并不多,只占輸送糧草總額的四分之一,其余四分之三要考慮到敵我對峙軍情、運力、期限成本、季節變化和駝隊峰次的調補休整等等因素。
特別是準噶爾軍以騎兵為長,極擅長途奔襲,若糧食都集中運送到最前線,一旦戰況有變,損失太大。
因此,范毓馪又選取幾處交通節點,把長達六千六百里的邊運再細分成南北兩線,若干路段:
1、從張家口、歸化城到塞爾烏蘇。
塞爾烏蘇軍台是一個岔道口,還是駝隊穿過黑風區后的重要休整點,位置又遠,離準噶爾,相對比較安全,當地又常年干燥少雨,適合營建倉廒。
考慮到這些特點,范毓馪就把塞爾烏蘇作為在外蒙古的一個重要囤糧中轉站,每年從內地運來的糧食,近四成,都集中在這里,視前線和外蒙古各地需求再徐徐轉運。
這段路程的運費為十一兩五錢銀。
2、南線,又叫山前線,從塞爾烏蘇、甕金城、推河城,扎克拜達里克至烏里雅蘇台,采用駝運。
3、北線,又叫山后線,從塞爾烏蘇北上抵達庫倫,再向西經鄂爾昆、塔米爾至烏里雅蘇台,采用牛車。
南、北線是以外蒙古中部的杭愛山脈分隔。山脈兩側氣候不同,北線降水更多,牧草長勢更好,分布著很多湖灘牧場,在每年五月到八月駱駝不能馱載的這段時間內,只能依靠北線的牛車運輸。
每輛牛車可裝載五百余斤物資,看似運力遠超駱駝,在實際使用中卻多受局限。牛特別怕熱,只能在清晨上午和太陽落山前到前半夜這段時間內趕路,其他時間要找有水有草的地方解轅放牧,每天只能走三十多里路,在速度和環境適應性方面遠不如駝隊。
牛車行進還要視車把式的駕馭技巧,蒙古人趕車游刃有余,可以一人駕馭十多輛,不用揚鞭抽打,只需從喉嗓里發出幾聲低沉的呼喝,牛就俯首賣力唯命是從;換作漢人趕車力不從心,必須一人一車嚴盯死守,只要沒人看著,牛就耍性子鬧情緒,任憑車把式怎麼打罵呵斥威逼利誘,它就是不肯老實出力,真是牛氣沖天。
4、烏里雅蘇台至科布多。
南北兩線在外蒙古西陲的集結點都在烏里雅蘇台,所以這里也是一個重要的物資儲備基地,清軍為此專門修建了儲糧倉。
烏里雅蘇台距離清準對峙前線比較近,需要加強防備,清軍在當地實際修建了能互成犄角之勢的三座要塞:大城和兩座軍台城。大城軍糧倉中儲存著全部輸運糧草總額的三分之一。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