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之戰是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東吳和曹魏兩方以合肥為目標的爭奪戰。建安四年,孫策取合肥。建安五年,孫策遇刺身亡。后曹操表劉馥為揚州刺史, 劉馥占領合肥。自后孫權屢攻合肥不克,太和六年,滿寵更治新城。終吳之世,不能有淮南尺寸之土。合肥是曹操命劉馥建設的一座東南方重要、繁榮的城市(后再增筑,命為合肥新城),而其主要作用是抵抗敵人的寨壘,所以守備能力對曹軍極為重要;而東吳若要北伐,合肥是其中一個障礙點及補給點,所以雙方于208年至253年在此地爆發過五次較大型的戰役。
其中,就公元253年的新城之戰,可以說是東吳最后一次大規模進攻合肥新城。在新城之戰中,諸葛恪率領20萬大軍,這可以說是東吳兵力的極限了。因為在三國鼎立的格局形成后,東吳最多只有25萬左右的兵力。不過,在新城之戰中,東吳再一次無功而返。并且,就指揮這場戰役的諸葛恪,也因為新城之戰的失利,從而引來殺身之禍。
一
首先,公元252年(魏嘉平四年,吳建興元年),曹魏出動15萬大軍,兵分三路,向孫吳的東西兩個方向進擊。其中,曹魏東路軍以司馬昭為都督,領兵7萬,直逼東興。東吳以太傅諸葛恪為統帥,率軍4萬,迎擊向東興進攻的魏軍。魏軍戰敗。司馬昭因此戰的戰敗而被削去侯爵,諸葛恪則在吳國的聲望達到了頂點。在東興之戰中,諸葛恪重創了曹魏大軍。而這,無疑給了諸葛恪發動新城之戰的底氣。當然,我們常說驕兵必敗,哀兵必勝,在新城之戰中,志得意滿的諸葛恪沒能笑到最后,反而是嚴陣以待的曹魏取得了勝利。
公元253年7月(魏嘉平五年,吳建興二年)三月,諸葛恪發動吳國上下,組成一支孫吳史無前例的二十萬大軍,并相約蜀漢大將姜維一同出兵。早在諸葛亮北伐中原的時候,就經常邀請東吳一起出兵,以此讓曹魏顧此失彼。現在,雖然諸葛亮早已去世,但是,他的傳人姜維依然堅持北伐中原。于是,諸葛恪作為諸葛亮的侄子,自然也向姜維發出了共同討伐曹魏的信號。
二
公元253年四月,諸葛恪攻打淮南,五月,諸葛恪采納手下的意見,撤回軍隊圍困合肥新城。在得知蜀漢、東吳共同出兵的消息后,司馬師命令郭淮、陳泰率領關中全部軍隊,去解救狄道的圍困;命令毌丘儉兵不動堅守營地,而把新城交給吳國去圍攻。陳泰行軍至洛門,姜維糧盡,只好撤退。而這,自然讓曹魏可以專心對抗東吳的20萬大軍了。在新城之戰中,曹魏揚州牙門將涿郡人張特守衛新城,吳軍連夜攻打,城中兵士共四千人,又陸續損失了一半左右。
對此,諸葛恪又堆起了土山猛烈進攻,新城將要失陷,不能再守護了。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