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不緊不慢,我們悄然變老。總有一天,你會發現,身邊的親人越來越少,朋友也會散場。有的人,一轉身,就再也看不到了,只能在清明節的時候,表達自己的哀思。
有人說:「風來了,就吹風;雨來了,就淋雨。實在扛不住了,就倒下,直到能再站起來,再走。」
不管怎樣,活一天,就要像模像樣,即便累成狗,也比悲觀怨世更好一些。螻蟻尚且貪生,更何況是一個有思想的人呢?命運縱然千瘡百孔,我們仍舊要好好活著,弄明白活著的意義。
01眾生皆苦,活著才有希望。
《倉央嘉措詩傳》里寫道:「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離別、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
不管你在哪一個角落,生活現狀如何,痛苦是在所難免的。即便你一個人躲在一隅,什麼都不想,什麼都不管,也不能真正脫離苦海。有一個盜賊,他拿著一張藏寶圖,走進了沙漠。他知道,在沙漠深處,有一個山洞,里面有大量的金銀財寶。當他背著一大袋金子準備離開沙漠的時候,才發現,自己沒有水和干糧了。他躺在地上,哭著說:「求求老天,給我一些食物吧。
」過了一會,他忽然一伸手,發現天上掉下了一袋水還有幾塊鍋巴。盜賊背著袋子,走了兩天,水和鍋巴都吃完了。他非常沮喪,把金子一點一點扔掉,然后踉蹌著往前走。當他走到沙漠的邊緣,才發現,自己什麼都沒有了。但是特別開心。因為他終于明白了——活著,比金子更貴。苦難的根源,并不是來源于生活,而是一個人的「欲望」。只要勇敢地活著,哪有過不去的坎。一個人不到蓋棺定論的那一天,都不能說「活著沒意思」。所有的波折,都是來成全你;所有的傷疤,都會讓你明白某些道理。02人間有愛,活著是一種責任。
《孝經》里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如果你非得要死,那就先問一問你的父母,是否答應。養兒育女一輩子,不是為了得到多少回報,而是為了有精神上的寄托,把血脈留存下來,讓家庭的美德,源遠流長。除了回報父母之外,我們還有更多的責任。比方說,欠債還錢、匡扶正義。如果你是一個富人,親戚朋友借了你的錢,然后一走了之,你是什麼感受?這樣的后果,恐怕是你不能承受的吧。「華聲在線」上有一篇報道:在衡陽,有一個叫曾存糧的男人,他的弟弟辦了一個水廠,因為遭遇了災禍,意外過世了,留下了五十多萬元的債務。面對突如其來的變故,曾存糧主動接手了水廠。
剛開始,水廠一直虧損,一些股東退出去了,把爛攤子留給了曾存糧一個人。為了還債,曾存糧又當廠長,又當服務員,奮斗了多年,終于把債務還清了。
有人給他點贊:「弟債兄償,不僅僅是良知和勇氣,還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擔當。」
人活著,就是要去做點什麼,然后又為自己和身邊人的言行負責。這是人性的光輝。
03生死有命,活著就是為了原諒。
羅曼·羅蘭說過:「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熱愛生活。」
生死不是我們能夠控制的,只是一種自然規律。相對于宇宙來說,我們只是一粒肉眼看不見的塵埃。生命如此卑微,你我都一樣,我們為什麼要恨別人呢?又為什麼要恨自己呢?命運告訴我們,最公平的事情,就是「一生一死」。如果你這樣理解的話,看誰都順眼了,對任何事情,都可以放下了。人這一生,最難的就是「和解」兩個字。和自己和解,就是放松心靈,真正活成自己;和社會和解,就是接納一切,對別人友善;和生死和解,就是看淡了一切,活得更加坦然。做人啊,活著時受了再多的苦,到了很老、要入土的時候,總要想個法子來寬慰自己。總有一些東西,要伴隨生命,入土為安。04天大地大,活著就是風景。美國一名叫博朗尼·邁爾的臨終關懷護士,她寫了一篇文章,叫《臨終前會后悔的25件事》,其中第一件事,就是——沒有做自己想做的事。有多少人,想做的事情還未開始,就變老了,就意味著結束了。我的一個朋友,他的父親被查出得了癌癥的時候,父親說,不要折騰了,去看看西藏的風景吧。朋友沒有聽從父親的話,總以為父親會好起來,以后還能到處走一走。
沒想到,父親最后的愿望,變成了遺愿。為此,朋友常常自責。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也有自己向往的地方,可是我們卻總是委曲求全,似乎大部分時間,都是為別人而活。
詩人卞之琳在《斷章》里寫道:「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每個人都是一道風景,可是我們卻活成了一堵高墻,把自己和風景隔開了,連一扇門都沒有留下。好好活著,不僅要追求詩和遠方,還要成為別人眼里的詩和遠方。
05
作家余華在書里寫道:「最初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是因為不得不來;最終我們離開這個世界,是因為不得不走。」
沒有人知道,為什麼要來到世上,但是既然來了,那就客客氣氣的,別恨任何人,不要不負責任,不要沒有希望,不要不去接受現實。活下去,與己為善,與人為善,本是意義。百年后,公道自在人心,也是意義。作者:布衣粗食。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