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棠棣,一枚歷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
皖北是太平軍主要戰略后方,由英王陳玉成負責守御。
皖北戰士英勇善戰,是太平軍的主要機動打擊力量。自1858年夏,廬州會戰以來,陳玉成兵團一直東西馳騁,所向披靡,以皖北人方物力支持太平天國大局。
湘軍兵力不足,侵皖殊非易事,李續賓推行曾國藩前期速戰速決的戰略方針,結果招致軍殲人亡。
歷史的教訓使曾、胡三思,只能根據現有兵力,制定今后全盤戰略發展計劃,確定下一步軍事行動目標。
在1859年11月的《遵旨悉心籌酌折》中,曾國藩提出了先剪枝葉、后拔本根的戰略進攻計劃,確定了攻所必救、決戰安慶為第一階段的近期戰略目標。
第二階段則是金陵會戰。
在分析敵情時,曾國藩從政治角度考察把農民起義分為兩類。
一為建設政權,擁有固定戰略基地,進行統一作戰的所謂「竊號」之賊,一為沒能建立政權和進行流動作戰的所渭「流賊」。
在這個認識基礎上,他提出日后的總體戰略進攻計劃:
「欲廓諸路,必先攻破金陵;…欲攻破金陵,必先駐重兵于滁、和,而后可去江寧之外屏,蕪湖之糧路;欲駐兵滁、和,必先圍安慶以破陳逆之老巢,兼搗廬州,以攻陳逆之所必救」。
可見,曾國藩把太平天國洪秀全統一政權作為主要戰略目標,從上游向下游發動戰略進攻,逐步推進,持續攻剿,「剪除枝葉,并搗老巢」,先剪枝葉,進攻安慶、廬州、滁縣、和縣、蕪湖,撤除金陵外屏,后拔本根,最后攻下金陵;而「廓清諸路」即鎮壓石達開部、捻軍等「流賊」,應在攻滅太平天國和攻陷金陵之后,之前則以堵為主,「預防以待其至,堅守以挫其銳」。
這與鎮壓太平天國的時間先后和戰略方針頗有區別。
根據先剪枝葉,后拔本根的戰略方針,曾國藩制定了攻所必救、決戰安慶的近期戰略方案,決定發動安慶會戰。
他認為:
「自洪楊內亂,鎮江克服,金陵逆首兇焰久衰,徒以陳玉成往來江北,勾結捻匪,廬州、浦口、三河等處疊挫我師,遂令皖北糜爛日廣,江南之賊糧不絕」。
因此,必須將湘軍的戰略重點落實到太平天國門戶安慶,與陳玉成兵團決戰皖北。
這個戰略方案要求將湘軍集中于主要戰略方向,這樣,太平軍「不特不敢北竄齊豫,并不敢一意東顧江浦、六合,蓋竊號之賊未有不竭死力以護其根也」。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