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向又社恐,一直是我的問題。」
好友露露上周發來這樣一句話,接著又向我講述了她的經歷,頗為感慨 。
不久前她參加了一次公司組織的跨部門團建,聚會上極具反差的的兩種「畫風」讓她不得其解:
一邊是健談的同事在舉杯敬酒、有說有笑,與他人打成一片;一邊是不善言談的同事,沉默地吃著小零食、低頭玩手機,略顯局促。
她實在想不通:為什麼有人在社交中能自來熟,而自己卻窘迫得想逃,表現得格格不入。
為消除社恐,她之后還強迫自己參加各種活動,即便興致不高。
在此過程中,朋友沒交到幾個,體驗感反而很差,她仿若困在了「失友焦慮」中,而今不知如何是好。
聽完后,突然想起一句話:「一個人最大的問題,是無法放過自己。」
有時怕被說不合群,就假裝外向;無法接受不完美,就為難自己。
我們總說「問題太多」,其實是沒學會「帶病生活」。改變不了就與之共存,又有什麼大不了呢?
和自己較勁的人,有多「心累」?
生活中,不乏這樣的場景:
早早計劃好一天的安排,但落到實處不僅啥也沒干成,還感到身心俱疲,只剩嘆息;
出門想看個電影,卻懊惱連一身穿搭都搞不定,怕這被人說太土,怕那被人說風格怪異;
有時渴望改變糟糕的狀態,可還沒行動就陷入了一輪新的心理焦慮……
更讓人淚崩的是:敏感且內耗,不僅沒把問題解決,最后還成了問題的「囚徒」,進行自我貶低。
張國榮生前拍的電影《異度空間》中的心理醫生阿占是如此,《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的松子,也是這般。
前者因女友自盡深陷痛苦,試圖用壓抑和遺忘走出創傷,卻失去了愛人的能力;后者因原生家庭的陰影,以致過度自卑,在忍讓與自傷中走向墮落。
正如莎士比亞所言:「一個人思慮太多,就會失去做人的樂趣。」
越是和自己較勁,越難放眼未來;當你學會放下,反而會發現當下的美好。
來源:全景視覺
想起當當網的創始人俞渝,曾在一次采訪中被問道:「你最不自信的地方是哪兒?」
她說:「長相。」
因為「容貌焦慮」,她很長一段時間里深陷自卑:出門前會搭配幾套衣服,再三從鏡子中確認是否得體,卻依然不滿意。
與彼時從容大方的狀態相比,她前后氣質上差距甚大。
問及原因,俞渝這般回復道:「放棄成為不可能成為的人,然后全然接受自己。」
的確,人生路漫漫,有追求是好事,但于己過于苛刻,就會作繭自縛,越活越累。
網絡上曾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成功了,你是leader;失敗了,那你就是loser。
可凡事無法面面俱到,全力以赴過,本就是一種勝利。
倘若你陷入了「完美主義」的怪圈,還請接受那個真實的自己,告訴它:
「你已經做得足夠好了,心若簡單,世界也就簡單了。」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