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并稱為三國三大戰役,這是因為這三個戰役決定了歷史的走勢。今天來說一說夷陵之戰。這也是三國最搞笑、最奇葩,充滿了謎團的戰役。
世人都說,夷陵之戰的起因是因為劉備要給關羽報仇,要奪回被孫權占領的荊州之地,怒而興師,所以爆發了這場大規模的戰役。
可是人們嚴重忽略了一點,劉備的所有企圖都寫在臉上,他根本就不想打這一仗。
公元220年,孫權趁關羽北伐襄樊,背棄同盟,派呂蒙白衣渡江偷襲江陵得手,端了關羽的老巢。無奈之下,關羽想西逃入蜀,被吳將潘璋截擊,被孫權砍了腦袋。荊州歸屬于劉備的南郡、武陵郡、零陵郡就此落入孫權手中。
關羽和劉備恩同父子,荊州亦是劉備戰略中重要基地,這對劉備來說是奇恥大辱。蜀漢章武元年(221年)四月,剛剛稱帝的劉備把東征孫權提上議事日程。五月,因關羽被殺、荊州被奪,「盛怒」之下的劉備,不顧諸葛亮、趙云等人的勸阻,定下了討伐孫權的決策。
為什麼我在這在盛怒上用引號?
剛剛得知關羽,劉備肯定是悲傷且憤怒。但時間已經過了1年3個多月了,還說劉備處于情緒化中,那真是把劉備看成市井小民了。在三國時期,劉備是僅次于曹操、孫策的雄主,是一個優秀的政治家。被個人情緒左右,這不是政治家所為。
有人要說了,你這是憑空臆想。我的回答是,我當然有證據,證據就寫在史書里。
劉備決定出征后不久,張飛被下手將領張達、范疆殺害。劉備失去了關羽之后最信任的戰將。但張飛之死沒有「動搖」劉備的作戰決心。
章武元年七月,劉備手下先鋒馮習出三峽,擊敗吳將李異和陸遜,攻克了巫縣和秭歸,取得首戰勝利。看起來劉備局面一片大好。
可是,就在這個時候,此戰最蹊蹺的一件事出現了。劉備率主力大軍進抵秭歸后停止了進軍,自己返回了白帝城。
這就奇了怪了。出敵不意、攻敵不備,劉備不懂?兵貴神速,劉備不懂?首戰告捷、趁勢而為、勢若破竹,劉備不懂?
劉備打了一輩子仗,這些用兵之道劉備全懂。可劉備卻不打了,返回白帝城,直到次年(章武二年)正月,劉備才重返秭歸前線。
到二月,才再次進軍。
這就是夷陵之戰最重要的地方,是全部的關鍵。如果對這一段史料記載:「章武元年秋七月,遂帥諸軍伐吳。孫權遣書請和,先主盛怒不許,吳將陸議、李異、劉阿等屯巫、秭歸;將軍吳班、馮習自巫攻破異等,軍次秭歸。二年春正月,先主軍還秭歸,將軍吳班、陳式水軍屯夷陵,夾江東西岸。二月,先主自秭歸率諸將進軍,緣山截嶺,于夷道猇亭駐營。」
視而不見的話,那就不要研究三國史了。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