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康熙一朝,有一位奇人,他出身貧寒,和功勛家族不沾邊,甚至連正經科舉出身的身份都沒有,卻能得到皇帝的恩寵,一躍成為朝廷里的大紅人。他顯貴后,收受賄賂,行不軌之事,皇帝得知后,第一反應不是怪罪,而是如何為他開脫。這個得皇帝如此寵愛的奇人,就是高士奇。
在清代想要做官,只有兩條路,要不靠科舉中榜,要不靠花錢捐官,要是既沒有科舉中榜的本領,又沒有萬貫的家財,基本上與仕途是絕緣了。高士奇就是這樣的人,他的祖上是書香門第,據說是北宋「靖康之變」時,從汴京遷到浙江的。但到了高士奇這一代,除了還有個讀書人的名頭,家里啥都不剩下了。
高士奇的父親是個窮學生,一心想要考取功名,但一直沒有實現。康熙三年(1664年),高父想要北上到京師游學,一為見見世面,二為結識達官顯貴。誰曾想剛到京師不久,高士奇的父親就一命嗚呼了。
兩個人從浙江帶來的盤纏本來就不多,處理喪事要錢,住房要錢,吃飯要錢,買書也要錢,高士奇一盤算,自己成一貧如洗的窮光蛋了,再不想辦法,這京師就待不下去了。
古代讀書人想要賺錢,門檻最低的就是給人寫文章和春聯。讀書人一般都有自己的清高,認為拋頭露面賺錢,那是丟人現眼,但高士奇管不了這麼多,為了糊口,他只能在城里擺個小攤,給人寫書信,逢年過節寫個春帖子。在這個時候,恐怕誰也不會想到,這個在街上吆喝的窮酸文人,日后竟會成為皇帝的紅人。
關于高士奇如何從一位街頭賣字的窮書生成為朝廷里的太學生,沒有一個詳細的記載。汪景祺的《讀書堂西征隨筆》中說是索額圖推薦,亦有人說是明珠推薦,莫衷一是。但是可以確定的是,高士奇一定有貴人相助,否則以他的身份,進入太學只會被人趕出來。
但不論是索額圖還是明珠,他們都是朝廷的重臣,高士奇能夠得到他們的欣賞,并被推薦給康熙帝,說明高士奇確實有本事。
康熙八年(1669年),高士奇第一次見到康熙帝。康熙帝一見到高士奇的理學文章便愛不釋手,連連稱贊。如此人才,怎可被埋沒?康熙帝大手一揮,讓官員在會試名單上加上了高士奇的名字。
不久之后的會試,高士奇兩次都是第一。這其中到底是高士奇自己的文章寫得好,還是有康熙帝的旨意,外人無從知曉。但毫無疑問的是,傍上了康熙帝這棵大樹,高士奇想不平步青云都難。
康熙十年(1671年),高士奇進入國子監,留翰林院任職,在內廷中侍奉康熙帝。康熙帝經常召見高士奇,與他探討文章和詩詞。高士奇雖然不是正經的科舉出身,但他知識頗為淵博,算得上一位「雜家」,天文、地理、經學、詩文、歷史,無一不通。康熙帝涉獵廣泛,他對很多領域的知識都感興趣,高士奇與他一拍即合,兩個人相見恨晚。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