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開國六公爵首位,且已年老氣衰,朱元璋為什麼還要處死李善長?
李善長是大明開國六公爵之一,功勞位居第一,之后才是徐達、常茂、李文忠、馮勝、鄧愈。朱元璋經常拿李善長對比蕭何,對比功勛,李善長或許堪比蕭何,但要比心態和智慧,李善長就差得遠了。
在大明建國之前,李善長主要負責朱元璋軍隊的后勤和保障工作,工作事無巨細、任勞任怨,是朱元璋牢靠的支持和后援。但在建國后,李善長卻忘乎所以,經常觸犯朱元璋的逆鱗,還和胡惟庸勾勾連連,最后坐實謀反的罪名,全家七十多口一并被殺。
李善長被殺時已經是七十六歲高齡,按理說早無好斗之心,更不會圖謀不軌,那麼朱元璋為什麼還要殺掉他呢?
李善長功勞太大
早在朱元璋進攻滁州之時,李善長就來投奔了,當時朱元璋還在郭子興手下,可以說李善長是最早跟隨朱元璋的那批人。李善長跟隨朱元璋時間很長,感情也應該比較深厚,畢竟那時朱元璋還不是皇帝,沒有那麼多戾氣和殺心,他們相處的應該比較融洽。
李善長熟讀經史,很有才干,朱元璋曾經問他:
「四方戰斗,何時定乎?」
李善長回答:
「秦末漢高祖同樣起自布衣,他知人善任、豁達大度,五年就完成了大業,如果您也仿照漢高祖,天下可以平定。」
從各個方面來講,最值得借鑒的就是劉邦的經歷,李善長說得很對。朱元璋進攻滁州,李善長就成了朱元璋的參謀,參與指揮籌備等工作,其中他主要負責糧草和后勤供給。古人有云「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行軍打仗最最重要的就是糧草,而李善長就負責這個,可見朱元璋對其有多麼信任。
隨著朱元璋的名聲越來越大,投奔他的人也很多,嫉賢妒能的郭子興就想把李善長找來輔佐他,李善長干脆地拒絕了郭子興的要求,于是朱元璋對李善長更為器重。
史料記載:
「善長明習故事,裁決如流,又嫻于辭命。太祖有所招納,輒令為書。」
朱元璋稱吳王之后,李善長就封為右相國,位高權重,朱元璋在前方征戰,李善長就在大本營留守。李善長處理政務很有能力,手下官員任其差派,百姓也算是安居樂業。
成為皇帝后的朱元璋,依舊重用李善長,很多重大政策的實施、宗廟禮節的制定都有李善長的身影。
雖說李善長沒有在前線作戰,也不是領兵的將領,但他把大后方的工作搞得井井有條,可謂朱元璋的一條臂膀,所以說李善長的功勛還是值得肯定的。
自古功高蓋主者大多沒有好下場,況且李善長還碰到朱元璋這個心理不甚健全的皇帝,想要避免一死很難。李善長要功勛有功勛,要威望有威望,如此人物不論是否犯過錯,朱元璋都不會留的。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