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悲劇,是將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
同樣,作為悲劇的《巴黎圣母院》,刺破了愛情最絢麗的泡沫,讓世人明白:別高估愛情,它真的很難與復雜的人性抗衡。
200年前的一天,29歲的法國青年維克多·雨果游覽巴黎圣母院。
他無意間走進塔樓的一處拐角,意外地被墻角一串拉丁字母吸引。
這串含義為「命運」的詞組,像一束靈光,在他腦海里勾勒出一個故事的輪廓。接著,雨果一頭扎進創作中,為我們寫下了蕩氣回腸的《巴黎圣母院》。在他筆下,所有人都在被命運的激流沖撞,他們有的奮力劃向彼岸,有的試圖拽著別人上岸,更多的人卻甘愿沉淪,滑向無底的深淵......
它似乎在警醒世人:命運無常,人不自救,天也難佑。
《巴黎圣母院》的故事源頭在1466年。居第爾生下了一個女嬰。
她為女兒起名為小妮絲,并將她全部的愛與熱情,奉獻給了這個漂亮可愛的女兒。
一年后的某一天,居第爾像往常一樣,抱著小妮絲去河灘廣場玩,有幾個吉普寨女人圍了上來,直夸小妮絲長得漂亮。
第二天中午,在天台上晾完衣服的居第爾回家后,發現襁褓里的小妮絲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奇丑無比的怪胎。她瞬間被嚇傻了,瘋狂地發出一聲慘叫,跑出門去抓著左鄰右舍問個不停。
一連幾天,她都沒有看見女兒的半點影子,而那群吉普賽人也不知去向。
居第爾把那個丑陋的怪胎丟去了巴黎圣母院,之后的日子里,她便在河灘廣場流浪,一邊乞討,一邊惡狠狠地咒罵每一個吉普賽女郎。
另一邊,小妮絲被拐后,失去了所有的幸福,還被改名叫愛斯米拉達。
轉眼十八年過去了,愛斯米拉達長成了標準的吉普賽女郎,美貌、熱情、能歌善舞。
她被帶回了河灘廣場,終日靠賣舞賺錢。
居第爾不知道,眼前的女郎就是她的小妮絲,她把最惡ㄉㄨˊ的詛咒,射向了心里最愛的人。
同樣,愛斯米拉達也不知,這個令她害怕的老女人,就是她苦苦找尋的親生母親。
人世一切,即生即滅,變化無常。
有時候,命運之神只需輕輕一踩,我們的人生便頃刻塌陷。
多少忽然而至的分離,連一句告別都沒有;
多少從天而降的厄運,連一聲招呼都不打。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