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當用則萬金不惜,不當用則一文不費。」
賺錢是不容易的,把錢花在該花的地方,也是一種挑戰。
人到中年,面對全家老小的開支,更要學會開源節流,精打細算。這幾個地方,就不要再去多花錢了,不值得。
01
無效的社交。
記得剛參加工作時,我在一個鄉村小學教書,由于地處偏僻,每天只有一趟公交車,回縣城很不方便。當時,很多老師都在想辦法「進城」。但一年下來,也只有一兩名老師調動成功。
大家都很清楚,他們都是有門路的人。
為了找「門路」,很多老師漸漸在逢年過節的時候,去領導家走動走動,送上一點土特產作為禮物。雖然不多說什麼,但大家都心知肚明。
結局是「幾家歡喜幾家愁」,有人如愿以償,有人依舊原地不動。
那些毫無音訊的人,最終舍棄了本就感到很是「勉強」的拜訪。雖說送出去的禮物不值多少錢,但也需要花心思,也需要拿出真金白銀去置辦。
憑什麼讓自己的錢打水漂呢?當自己無論如何都融入不了一直想要融入的「圈子」時,一分一秒都是浪費,一厘一毫都是白搭。
人與人交往的本質,是利益的交換。「有利可圖」的關系,才能維系下來。當雙方都發現彼此沒有利用價值,關系就一直無法融洽。
人到中年,對此應當看得很清楚了。無用的社交,就是「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你看不起我,我也不羨慕你。哪怕時常「低頭不見抬頭見」,但終歸是兩條不相交的平行線。
02
無聊的同學聚會。
人到中年,已經不再渴望同學聚會了。
年輕時,大家處在同一個起點,各自信心滿懷,憧憬著未來,覺得有無限的可能。
經過一二十年的摸爬滾打,塵埃落定之后,同學之間最初的「排位」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最明顯的,就是分為了「有錢人」和「窮人」;分為了「成功者」和「失敗者」。
暢敘友情不再是同學聚會的主題,炫耀和吹噓漸漸占了上風。侃侃而談的,是那些財大氣粗的人,是位高權重的人,是衣食無憂的人。
而作為一個普通的「打工人」,幾乎只有當「聽眾」的份,能夠聊上天的,也是境遇相差無幾的人,說到辛酸處,幾乎同時嘆息。
不知道是命運弄人,還是自己辜負了命運。
同學之前的那份純真友情,早已經被名利所覆蓋,經濟上的巨大差別,讓曾經要好的小伙伴,成為了不同階層的人,很難再有共同語言。
對于同學聚會的花費,對于有錢人來說,連個零花錢都算不上;可對于手頭緊張的人來說,卻是一筆額外的開支,仍需要東拼西湊好久才能湊齊。
人到中年,那些漸行漸遠的友情就不必再追了,追上去了,才發現,記憶中美好的樣子也被徹底掀翻了。
與其花錢給自己添堵,不如省下這筆開支,也給自己永存一份關于青春、關于同學情的最美回憶。
03
無用的培訓。
人到中年,一頭牽掛著父母,一頭牽掛著孩子。如果父母身體康健,那麼就會傾注更多的心思陪伴教育孩子。
只是,現在孩子們的學習,早已經不局限于學校教育了。
種種課外培訓,讓人眼花繚亂,營銷人員的宣講,又讓人頗為動心。于是乎,父母「望子成龍」的心思被商家利用,動輒上萬元的培訓費,掏得甘心情愿。
只是,家長們都弄錯了,最好的老師,最好的教育,是為人父母的身體力行,是朝夕相處的耳濡目染,是點點滴滴的言傳身教。
很多家長圖省心省事,寄希望于校外培訓來提升孩子的成績,或者培養某種特長,如果孩子自己喜歡,那麼結局是皆大歡喜。如果孩子是被家長逼迫,那麼錢花出去了,孩子的某種天性也被抹殺了。
04
結束語:
人到中年,捂緊自己的錢袋子吧。
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一個更先到來。
勤儉持家,任何時候都不過時。
當你守住了一筆筆不該花的錢,節約了一些可花可不花的錢,存錢才變得可能,存款才漸漸豐厚,人生才會有恃無恐。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