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總有一種困惑:「我到底該去往何方?」
不管是看起來光鮮亮麗、功成名就的人,還是流離失所、衣食隱憂的人,都會在直面心靈拷問的一剎那,感到特別迷茫、無助,那種無力掌控命運的窒息感,頓時讓人崩潰。
此時,從書中遍尋他人的經驗、教訓和智慧,以此反觀自己,似乎瞬間就讓自己清醒了許多。
此時,才終于明白:做個讀書人,余生不迷茫。
01
做個讀書人,面對工作挑戰時游刃有余。
職場如戰場,戰斗力強是標配,除此之外,還要有足夠的情商、逆商,以應對出其不意的算計和無處不在的惡意。
正如金庸先生所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人與人之間,就會莫名地被分出三六九等,就會被歸類為某個「派別」,就會被迫「選邊站隊」。
大詞人蘇軾,少年成名,才華橫溢,被宋仁宗當作宰相之才。
但是,蘇軾仕途充滿坎坷,屢遭打壓,甚至差點在「烏台詩案」里被宋神宗殺掉。
他的官職一直做得不大,直到1085年宋哲宗即位后才得到重用,升任為翰林學士、知制誥,知禮部貢舉。
然而,生性耿直、一心為民的蘇軾,最是看不慣魚肉百姓、以權謀私的種種卑劣行徑,他依仗皇帝和皇太后的信任,也倚仗「諫官」的身份,總是一針見血、一語中的針砭時弊,痛斥官場惡習,將那些「顯而易見」的丑陋昭告于帝王面前。
如此公心和赤城,無愧于家國百姓,卻成為小人攻擊他的靶子。任憑蘇軾再如何才高八斗,如何精忠報國,還是未能免于被人算計、排擠和迫害,非但未能及相位,反被一貶再貶。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這樣的總結,雖不免遺憾,但終歸是無憾。
因為,不論貶謫到哪里,蘇軾都能在讀書中找到撥開現實迷霧的鑰匙:那就是,走出去,和老百姓做朋友,為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譬如興辦學校,親自教授課業;譬如修浚水利,發展生產;譬如傳播先進的生產技術,改變當地落后的習俗.....
作為一個讀書人,他敢于像一個書生一樣,為著「天真」的政治理想,不惜「以卵擊石」,也要發出心底的吶喊,他也敢于像個斗士一樣,在生活陷入谷底的時候,靠著豐沛的情感和豐厚的學識涵養,讓自己寵辱不驚,「東山」再起。
02
做個讀書人,生活充實有味。
作家蔣勛先生曾說:「現代人生活得匆匆忙忙,發現生活中的美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
的確,當人們汲汲于功名,著急忙慌地為著「幾個兩碎銀」而日夜埋頭苦干時,生活中仿佛只剩下了苦,而沒有絲毫「甜」,更不要說有趣有味了。
為了從這種「苦逼」的生活中解放出來,很多人選擇玩手機,在目不暇接的海量信息中,一而再再而三地掏空自己的僅剩不多的精力、體力和智力,然后陷入更大的無力感和負罪感之中,從而形成惡性循環。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