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曾說,出名要趁早。
在這個一切皆倍速的時代,我們對「成功」的渴望變得更加急迫。
但往往越想成功,越容易「出岔子」。
要麼看不清自己,隨波逐流,只知道機械地低頭趕路;
要麼用力過猛,急于求成,今天付出,恨不得明天就拿到結果;
要麼害怕失敗,患得患失,想得多,做得少,把時間浪費在毫無意義的焦慮內耗中。
結果就是,離成功越來越遠。
從來沒有一蹴而就的成功,只有忠于自我的堅持和踏踏實實的行動。
01
你最喜歡的,就是離成功最近的
詩人羅伯特·弗羅斯特《未被選擇的路》里寫道:
「一片樹林里分出兩條路——
而我選擇了人跡更少的一條,
從此決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每個人都想活出最好的自己,前提是每個人都要找到自己喜歡的那條路,哪怕它是少有人走的。
朋友大學畢業入職了一家500強企業,一路打拼,幾年后做到了售前工程師,日常行程就是在各個城市來回飛。
繼續做下去,晉升管理層,甚至成為高管也不是沒可能,到時候,薪酬、話語權、影響力都會大幅提升。
可她卻越來越厭倦在這條通往世俗成功的道路上疲于奔命。長期出差不在家,孩子和她越來越陌生,而自己就像一台龐大機器上的螺絲釘,永遠停不下來。
忽然有一天,她辭職了,不久又聽說報考了中醫藥大學。一年后,她已經是一名中醫專業的學生。
朋友一直喜歡中醫,她說她最大的理想是白發蒼蒼時,能聞著中草藥的清香,給病人把脈治病。
一想到這樣的畫面,她就像自帶小馬達,別人看來枯燥乏味的醫學書籍,她啃得津津有味,不知疲倦。
經常看到她在朋友圈曬各種簡單的中醫法子和密密麻麻做滿筆記的醫學書。
學成后,她用針灸調理好了老公的小毛病。
人到中年,她重新定義和選擇了自己的成功。
現在,她過著陪娃、上課,每周兩個下午跟著師父出診的恬淡生活,離名頭響亮的公司、體面高薪的工作越來越遠,但離她內心想要抵達的地方越來越近。
很多時候,我們困在世俗成功的標準里,活在別人的評價體系中,被裹挾著往前走,焦慮、迷茫、挫敗,如影隨形。
只有傾聽內心的聲音,洞悉真正的渴望,才能找到自己人生的錨點,帶著熱情,奔赴山海。
正如韓寒所說,他所理解的生活,就是和自己喜歡的一切在一起。
人會情不自禁在喜歡的事上花時間,不厭其煩的地方,就是天分所在。
一直花時間在這里,時間久了,自然做得比別人好。
一個人成功的密碼,就藏在他的熱愛里。
02
少想多做,才會離成功更近
知名作家和菜頭在一篇文章中寫道:「現代人對成功的渴望幾近疾病,由此帶來一系列焦慮和痛苦。」
他說這是因為聰明人太多,聰明人的問題在于喜歡用思考替代行動,然后為腦海里想象的得失而苦惱。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