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滅亡以后,中央對地方失去了強有力的控制,中國北方漢地陷入長期混戰。而生活在長城以北的游牧民族「蠢蠢欲動」,頻頻進犯邊境地區,以至于奪取了燕云十六州這塊重要的漢地。
燕云十六州地處太行山脈、燕山山脈向華北平原的過渡地帶,長期以來是漢人的居住地,也是歷代中原王朝版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有著「北方天險」之稱。
▲燕云十六州有著「北方天險」之稱
燕云十六州從公元938年開始淪陷,一直到公元1368年明朝時重新收回,被異族統治共計400余年的時間。
燕云十六州的「淪陷」,直接導致了北方廣袤國土失去了防御屏障,直接暴露在游牧民族的鐵騎之下,北方的經濟發展和生產生活受到了嚴重的破壞。
那麼在經濟、政治、軍事意義上都如此重要的土地,究竟是怎麼丟失的?
公元755年,唐朝發生了安史之亂。安史之亂以后,各地方將領擁兵自重,藩鎮割據的局面形成,中央與地方形成了弱干強枝的力量對比。唐朝最終于公元907年正式滅亡。
從907年唐朝滅亡到960年宋朝立國,短短50多年間,中原地區先后又出現了五個中央政權: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歷史合稱「五代」。
▲混亂的時代
常年戰爭和頻繁政權更迭讓北方積貧積弱,這給了北方游牧民族染指中原的良好契機。公元9世紀末,契丹族開始崛起,并于公元916年建立契丹國(后改名遼),長城以北出現了統一的國家。
遼國經過不斷的兼并戰爭,吞并周邊的弱小部落,等到公元10世紀初,國土疆域已經極其廣闊,遼國國境線向南一直推進到燕云十六州北部,與漢人政權接壤。
▲五代十國前期形勢圖,契丹逼近燕云十六州
在這以后,契丹確定了南下中原的戰略方向。而南下戰略的第一步,自然是吞并與遼國相接壤的、阻礙遼國南下燕云十六州。
燕云十六州指的是以幽州(也叫燕州,位于今北京市),云州(位于今山西大同)為代表的十六個州。大體范圍是在華北平原與游牧民族聚居的大漠的山地地帶。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