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學時,我選修了一門管理學課程。有一次,年過半百的教授,結合自己的閱歷談到對馬斯洛需求層次的見解。他指著圖片跟我們說:
人這一輩子精力和時間有限,沒法面面俱到。你要明白什麼是最重要的,不要把過多精力消耗在物質層面,多花點心思去照顧家庭,豐富精神。
人生半坡,越活越通透,方才明白了多年前教授的那番話的深意:物質低配,家庭高配,精神頂配,才是一個人最好的活法。物質低配海明威說,在一個奢華浪費的年代,人類真正需要的東西是非常微少的。人過中年,當你濾除不重要的雜質時,其實也是在丟掉負累。1956年的冬季,哲學家李澤厚在《哲學研究》上發表了一系列文章,稿費加起來有1000元。這對于當時月工資只有60元左右的他來說,是一筆頗為可觀的收入。雖然經濟變得寬裕,他的衣食住行仍照舊,不穿好衣服,不戴名表。有人勸他給自己添置一身名牌襯衫,他拒絕了,說「名牌穿在身上是負擔」。他專心致于事業上,最后寫出了《美的歷程》《中國近代思想史論》等著作。在物欲橫流的時代,很多人看似支配物質,實則是被物質支配。我們所窮盡心思占有的東西,卻成為生活最大的羈絆,靈魂反而沒有安放之處。古希臘哲學家埃皮科蒂塔曾說過,一個人生活中的快樂,應該來自盡可能減少對于外來事物的依賴。環球免稅集團的創始人查克·費尼,雖然是聞名于世的富豪,卻一直堅持著簡樸的生活方式。他經營著各類奢侈品,但身上破舊的眼鏡是從雜貨店挑的,10美元的卡西歐手表從地攤買的,他說這塊廉價手表的時間走得一樣準。他沒有自己的車,外出都是乘坐公共汽車,手里經常拎著一個塑料袋來裝各種文件。住在舊金山一間普通公寓里,布置極其簡單,墻上掛著噴墨打印的照片,桌子是一張破舊的木桌。這就是查克·費尼的素簡之道,沒有琳瑯滿目的物品,身心落個大自在;沒有填不滿的欲望,過得簡單而豐盈。心理學家施瓦茨提出過概念,叫「選擇悖論」:幸福意味著擁有自由和選擇,但更多的自由和選擇并不能帶來更大的幸福。相反,選擇越多,幸福越少。其實,身邊的每一件東西,也是身上的包袱。少年貪求物質的豐盛,但人到中年,要學會給生命做減法。丟棄無關緊要的事物,過專注的生活,為人生留下空間。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