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鈍感力》一書中有這樣一段話:
鈍感力,就是遲鈍的力量,雖然有時候會給人以遲鈍木訥的負面印象,但是智慧父母用鈍感力贏得孩子勇敢、自信和獨立。
或許在這個充滿焦慮的時代,適當鈍感一點,孩子反而更容易取得好成績,擁有獲得幸福的能力。
一、父母的鈍感力,讓孩子更自在
在《完美告白》節目中,有一位孩子玥玥,她向自己的媽媽告白。
她的告白內容是:「希望媽媽不要太嚴厲,不要把她的課排得那麼密,不要總生氣,不要總拿她和別人家的孩子比。」
很多時候,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贏在起跑線上,認為只要對孩子有益的就統統塞給他,像趕鴨子一樣,一路催著孩子往前走,孩子就能變得優秀。
殊不知孩子連喘氣的時間都沒有,導致孩子內心充滿了壓力,毫無幸福感。
不過幸好玥玥的媽媽意識到了自己的敏感、嚴厲給玥玥帶來的傷害,她對女兒承諾不會再強迫玥玥去上自己不喜歡的課外班,不會再拿別人家孩子的優點來和女兒對比。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節奏,也有自己的優缺點,父母需要一點鈍感力,讓每個孩子都找到自己的節奏。
就像下面這位父親一樣。
在網上看到過這樣的段子:有一位家長在得知兒子考試考了59分後,激動地大呵一聲:「啥?我兒子得59分啊?」
老師以為家長生氣暴怒,當即安慰:「別生氣,回去不能打孩子。
」
家長反而哈哈大笑起來:「我兒子老爭氣了,以前考試從未超過20分,進步太大了,值得表揚!我先給孩子他媽報個喜。」
這位家長並沒有像大部分家長那樣對孩子的成績十分敏感,反而認為孩子的一點點進步也是進步,也值得鼓舞與欣賞。
正如《鈍感力》中所說:「無論孩子做什麼,都讓母親覺得可愛,這種可以原諒一切的情感,正是產生鈍感力的原點。」
像這樣有鈍感的父母會尊重孩子與別家孩子的差異之處,他們能看到更多孩子的閃光點,善于欣賞鼓舞孩子,懂得跟著孩子的節奏,給孩子更多成長的空間。
二、父母的鈍感力
給孩子足夠的尊重和信任
童話大王鄭淵潔在小時候有次寫作文,老師命名題目為《早起的鳥兒有蟲吃》,全班孩子都按照老師要求完成,只有鄭淵潔寫的是《早起的蟲兒被鳥吃》。
鄭淵潔獨特的觀點並沒有被老師認可,他也被老師嚴厲批評了。
鄭淵潔一氣之下用10個拉炮引爆課桌,結果就是被老師怒罵:「滾出教室!你被開除了!」
面對孩子如此叛逆的行為,想必很多父母會和老師一起批評教育孩子。
鄭淵潔非常忐忑地把事情經過寫成一封檢討書交給了爸爸。爸爸在收到兒子的檢討書後,並沒有他沒有責罵鄭淵潔,而是溫和地說:「兒子,以後爸爸來教你。」
因為爸爸在這封檢討書裡發現有人物故事、懸念伏筆、情感流露,因此鄭爸爸覺得兒子或許有文學創作的潛能。
鄭爸爸用溫和的鈍感力培育出了聞名世界的童話大王。
斯賓塞曾說:「當孩子感到被愛、被信任,奇蹟不久就會出現在你眼前」。
所以,在孩子叛逆時、犯錯時,不妨給孩子多一點信任和尊重,不要一味責備,或許孩子的成長會更健康、更快樂。
三、父母的鈍感力,讓孩子更獨立
在《奇葩說》中,傅首爾分享了一個小故事:
「我帶兒子的時候,他連牙都不會刷。把兒子託付給丈夫,三天以後,兒子便學會了幫爸爸穿鞋;如今爸爸帶了幾年,兒子還學會了燉湯。
」
那一刻,她才發現:能幹的自己帶不出獨立自理的孩子,但「無能且懶惰」的丈夫,卻做到了。
從心理學上來說,孩子從兩到三歲開始就有強烈的「我要自己做」的慾望,他們會逐漸完成與父母的「心理分離」。
當孩子擁有了自主權,就會激發孩子的內在動機。因為這些事情是孩子自己主動去做的,他會感到開心、興奮,自然也就更有動力去完成。
最後,推薦孩子聽一聽有關于提高學習生活自我驅動力的故事,比如【美可玩故事】的《7天改善拖拉》,這套故事結合3-12歲孩子的生理、心理、能力發展特點,通過科學系統、循序漸進的音頻課,讓我們認識到孩子拖拉的原因,以及如何更有效地擺脫拖拉,從而幫助孩子建立學習與生活的內在動力和責任感。
這個時候,對孩子成長最好的方式,就是家長少做一點,給孩子多一些做事的機會。在他力所能及的事情上,學會偷點懶,放手讓他自己做。
比如有家長就反映孩子經常把家裡搞得亂七八糟的,她每天都要不停地收拾。但是不管她這麼收拾,家裡很快就又被孩子弄亂了。
後來,她就乾脆不收拾了。當孩子看到家裡很亂,而媽媽卻不像以往那樣收拾了時就問:「媽媽,家裡很亂,你怎麼不收拾了?」
這位家長就說:「平時都是我收拾,現在我不管了,你弄亂的玩具都要自己收拾。
」
當孩子開始學會自己收拾後,家裡就變得整潔了起來。
著名教育家卡爾·威特說:
「重視獨立能力的培養,才是對孩子的真愛; 而溺愛和嬌寵則是形成獨立人格的最大障礙,只會讓孩子在將來的生活中吃盡苦頭。」
所以說,父母適當的遲鈍,讓孩子更獨立自信,也是給孩子真正的愛。
父母的鈍感力,是對孩子最深刻的信賴和對生命最誠摯的尊重。
做有鈍感力的父母,能夠淡定從容地守望孩子的成長,相信孩子也會活出他們最棒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