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處世,有所為,有所不為。
我們要與人為善,積極進取,但同時,又要頭腦清醒,洞見世事人心,把握好為人處世的分寸感和邊界感。
電影《教父》中的一句台詞,讓我印象深刻:「沒有邊界的心軟,只會讓對方得寸進尺;毫無原則的仁慈,只會讓對方為所欲為。
一味的善良,溫柔敦厚,老實本分,非但不會得到別人的善意和尊重,還會被人任意拿捏,肆意欺凌,成為人人都可以蹂躪的軟柿子。
你的善良,必須自帶鋒芒。你的和氣,背后必須藏著一副獠牙。當別人無視你的善意,甚至好心當驢肝肺的時候,你要能勇敢反擊,及時收起自己的善良,讓別人知道辜負你、欺負你的后果。
一旦和人翻臉,就不要再心存期待。翻過臉的人,內心有了裂縫,無論如何破冰,都不能回到從前。
正如莫言說:「請記住,和你翻過臉的人,永遠不可能再次成為你的朋友。不管這個人和你是什麼關系,一旦和你翻臉,就代表你們已經不是一路人了,關系再好,也不可能回到從前,更不可能成為你真正的朋友。
」
不要怕翻臉,別人敢欺負你,你說明他已經不在乎你們之間的感情。你再怎麼珍惜,都是一廂情愿,自取其辱。
善良有邊界,不要對欺負你的人,不知感恩的人心懷善意,大膽翻臉,才是對自己最好的保護。
講話要有分寸,不要傷害他人。禮讓不是人際關系上的怯懦,而是盡量不傷害別人。
有的人說話不經大腦,口無遮攔,信口雌黃,不僅得罪別人,也給別人留下「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的印象,讓人反感。
說話有分寸,是一種修養,更是為人處世的一種智慧。
有人興沖沖地找到哲學家蘇格拉底,想跟他說一件事情。蘇格拉底卻阻止了他,說,你要說的這件事經過三個篩子的過濾了嗎。
那人愕然。蘇格拉底說,第一個篩子,你說的是否真實?第二個篩子,這件事有沒有告訴我的必要?第三個篩子,你說這件事是否心懷善意?
見到那人搖頭,蘇格拉底說,既然經不起三個篩子的過濾,那請你還是不要開口吧。
口能吐芬芳,也能吐蒺藜。會說話的人,讓人如沐春風,如飲佳釀,愜意無窮。
不會說話的人,句句誅心,聲聲刺骨,讓人坐立不安,體面全無。
掌握說話的分寸,謹言慎行,才能處理好人際關系。
看過一句話:「獨處不是寂寞,不是與世人隔絕,更不是自命清高。
獨處是一種高遠的意境,一種超然的境界,亦或是一種生活的享受,一種超脫塵世的美。」
生命中所有的燦爛,終要寂寞償還。如果一個人耐不住寂寞,受不了冷清,總是在人堆里消耗自己,那麼他必然無所作為。而如果在獨處時懶惰浮躁,不務正業,不思進取,也將枉費生命,蹉跎一生。
庸俗的人,用熱鬧填補空虛。厲害的人,用獨處成就自己。
有人說,獨處也是一種能力,具備這種能力并不意味著不再感到寂寞,而在于安于寂寞并使之具有生產力。
在安靜的環境中,無人打擾,沒人分散精力和注意力,我們可以把所有的時間精力,都放在自己喜歡的事情上。沉淀自己,深耕自己,提升自己,成就自己。
當自己蓄積了足夠的能量,擁有足夠的本事,待時而動,趁勢而起,那麼,眾人會被你驚艷,世界就給你的人生,點綴上五彩云霞。
時間花在哪里,花就開在哪里。獨處時不懈怠,不頹廢,積極上進,努力提升,我們終將成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