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父母都堅信自己是非常愛兒女的,總是努力把自己認為最好的東西都給兒女。
可是,令人不解的是,很多兒女長大后,不僅不感激父母的辛勞付出和養育之恩,反而對父母越來越冷漠,更談不上愛父母了。
一位作家曾這樣說:「父母的愛很重要,但如果愛的方式錯了,就會適得其反。」
的確,錯誤方式的愛,會讓父母的愛大打折扣,讓兒女越發疏遠父母,打心眼里不愛父母。
其實,兒女是否愛父母,主要取決于父母對以下三件事的態度,很簡單,但很多父母都做不到。
1、給予兒女稱贊和鼓勵
中國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往往是打擊式的,而非鼓勵式的。
當孩子因為某件事情沒做好而難過時,父母不但沒有安慰,反而會冷嘲熱諷:「這點小事都做不好,還好意思哭」;
當孩子想要父母陪伴時,父母不但不及時給予陪伴,反而會埋怨指責:「媽媽/爸爸那麼忙,你看不到嗎,盡添亂」;
當孩子理想要當一名烤地瓜師傅時,父母不但不理解支持,反而會滿臉嫌棄:「怎麼那麼沒出息,白辜負爸媽對你的培養了」……
或許,父母打擊孩子的初心是好的,他們想要以這種方式激勵孩子變得堅強、獨立、上進。
可是,父母不知道的是,一味地否定孩子,不僅會讓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傷害,讓他們變得自卑;還會無情地摧毀親子關系,讓孩子不再愛父母了。
看過這樣一個視訊:
一位媽媽問兒子:「你長大后想做什麼啊?」
兒子天真地說:「我想掃大街。」
母親很欣喜地說:「哇,你想掃大街呀!用自己的勤勞的雙手,將城市打掃得干干凈凈,讓大家生活在整潔舒適的環境里,這個工作真的好棒呀!」
兒子聽了超級開心,打心眼里更愛媽媽了。
有句話這樣說:「愛的本質,是被看見。」
每個人都渴望被別人看見、被理解、被尊重,這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并不容易,但在孩子的世界里卻非常容易滿足。一個微笑,一個擁抱,一句鼓勵,一聲贊美,即可。
唯有孩子的行為被父母看見、認可,并得到鼓勵,孩子才會從中感受到滿滿的愛,從而也會由衷地反饋給父母更多的愛。
2、讓兒女感到「被需要」
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會這樣對孩子說:
「爸爸/媽媽那麼辛苦工作,不都是為了你嗎?你要是不好好學習,對得起我們嗎?」
有心理學家這樣說:「在任何關系中,只要一方覺得自己在為對方付出,那麼他就已經喪失了主體性,愛就不存在了,只剩下道德資本累積起來的憤怒和痛苦。」
所以,當父母對孩子說出「都是為了你才這麼辛苦」的話,那從本質上而言,這段關系就不是建立在愛的基礎上了,再讓孩子由衷地愛著父母,那是多麼地無力蒼白。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