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哪怕活到一百歲,一生也不過三萬多天,過一天就少一天。所有人都想成功,過上比別人更幸福的生活,但二八定律告訴我們,無論什麼時代,成功者只是少數。付出同樣努力的情況下,少走一些彎路,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從而提高成功的幾率。
對于不熟悉的事情,如何才能少走彎路,避免掉進坑里呢?老祖宗留下的一些經驗值得借鑒。農村有句老話,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老人的閱歷豐富,經歷的事也比較多,稱得上見多識廣。以前經常聽長輩說:「我活了大半輩子,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米都多。」聽起來貌似很狂妄,但事實就是如此。
比如古人常說:「多說無益,言多必失。」提醒世人要多做事少說話,不管一個人智商有多高,情商有多麼超群,也會有說錯話的時候,容易得罪人。人與人之間的相處,無論表面上關系有多好,最好記住老祖宗的這句忠告:「一人不進廟,兩人不觀井,三人不抱樹。」說的是啥意思呢?
一、一人不進廟
也許許多人感到郁悶,不理解其中道理,為何不能獨自去廟里燒香,難道非要成群結隊去嗎?這是一種誤解。
此處的「廟」,指的是破舊無人住的寺廟。眾所周知,古代寺廟位置大多偏僻,況且古代總人口較少,有時幾十公里都遇不到住的人,這些破敗的寺廟周圍,一般不會有人居住。
試想一下,如果一個人外出辦事,走在荒無人煙的地方,突然發現一座寺廟,盡管里面很破,十有八九會暫時湊合一晚上,第二天繼續趕路。但是,古代治安條件相對較差,一些山賊盜匪為了錢財,會躲在破廟里等待機會,所以最好不要一個人住在破廟,尤其是晚上的時候,正所謂「寧可睡墳地,也不住破廟」就是這個道理。
二、兩人不觀井
兩人同行的時候,路途中不要對著井口往下看,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背后有一個故事。古代有兩位書生,原本互不相識,進京趕考的時候在路上相遇,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他們決定結伴同行,路上多少有個照應。其中一位書生心地善良,隨身還帶了不少盤纏,另一位表面上很熱情,其實城府很深。正當他們感到口渴時,發現不遠處有一口井。
善良的書生主來到井邊,準備打點水喝,城府極深的書生心生歹念,悄悄走到他身后,用力把善良的書生推到井中淹死,并且把他的盤纏據為己有。從此之后,就有「兩人不觀井」的說法。這個故事提醒我們,出門在外,防人之心不可無,不可以輕易相信不太熟悉的人,甚至對熟人也不能完全信任。
三、三人不抱樹
從字面意思理解,不要三個人一起抬樹,容易產生矛盾。這里有點讓人摸不著頭腦,咱們都知道人多力量大的道理,為啥不能三個人抬樹呢?處于中間的人最難做,即使用盡全力,也有可能被認為偷懶,前后兩人覺得中間人不靠譜。
另外,如果處在中間的人稍微靠前一些,會被后面的人指責,說他不夠朋友。
反之,如果中間的人稍微靠后一點,也會被前面的人指責,就算剛好處在中間位置,順利把樹木抬到指定地點,或許會被前后兩人同時指責,說他只是裝模作樣,根本沒用力。所以,無論在中間的人怎麼做都不對。「三人不抱樹」的觀點,與「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的道理相近。
另外,在這句俗語后面,還有五個字更經典,那就是「獨自莫憑欄」。心情不好的時候,千萬不能站在高處扶著欄桿,然后伸頭往下看。仔細品味一下,「獨自莫憑欄」確實很有道理,傷心的人,本來就容易產生輕生的念頭,獨自一人站在高處,或者站在河邊,很可能會做出不理智的事情。
各位讀者,你覺得俗語
「一人不進廟,兩人不觀井,三人不抱樹,獨自莫憑欄」的說法,是否有一定的意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