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著名文學家馮夢龍作《東周列國志》,開篇一首《西江月·道德三皇五帝》,總括從上古時代到先秦時期,朝代更迭帶來的風云變幻,寫盡了五千年滄海桑田。
這首詞語言自然流利,氣勢雄渾,音節鏗鏘,無奈不署作者本名——楊慎。此詞出自明代三大才子之首楊慎的一本通俗歷史讀物,後來被改成了《二十一史彈詞》。
馮夢龍「不問自取」,當然不是為了「掠人之美」。只因為這首詞在明清兩代,家喻戶曉。不過時過境遷,「彈詞」已經消失于歷史的長河之中。
后人想要讀到楊慎的這些「懷古詞」,倒要從馮夢龍和毛宗崗的作品中去尋找了。那麼,毛崇崗點評《三國演義》,馮夢龍撰寫《東周列國志》,為什麼都喜歡引用楊慎的「懷古詞」呢?
下面,就讓我們通過這首《西江月·道德三皇五帝》,來粗淺地分析一下,楊慎的詞作之所以受歡迎的根本原因!
《西江月·道德三皇五帝》——明·楊慎
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
五霸七雄鬧春秋,秦漢興亡過手。
青史幾行名姓,北邙無數荒丘。前人田地后人收,說甚龍爭虎斗。
楊慎「懷古詞」是用明代白話寫成,遣詞造句非常通俗,如今的人基本不需翻譯也能讀懂。但是為了照顧一些對古詞不太熟悉的朋友,這里還是簡單翻譯一下,隨后再加一點注釋說明。
道德高尚,如同上古時的三皇、五帝;功名盛大,堪比夏、商、周三代的開國君王。一朝「禮崩樂壞」,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紛紛登場,擾亂了歷史的春秋。
秦朝何其強盛,不過十數年間,便成了漢朝。青史只留下了幾行姓名,北邙山上,卻埋下了無數的孤墳。前人打下的江山,讓后人占了個便宜。說什麼龍爭虎斗,又有什麼意思?
這首詞寫在楊慎《二十一史彈詞》的第四段「說三分兩晉」,談的是三國到兩晉的歷史。詞中說,古往今來的明君賢主,論道德高尚者,誰能及得上三皇五帝。
三皇五帝是指包括伏羲、神農、女媧在內的上古神話中,最完美的君主形象。除了這批人之外,再論及帝王建立的功業之大,就要數夏、商、周三個王朝的開國君主了。
有網友認為,「夏后」在這里指的是「夏朝之后」,其實夏朝的君主就叫「夏后氏」。周朝後來分為春秋、戰國兩個時期,慢慢就到了孔子所說的「禮崩樂壞」的時代。
國家的統治秩序被破壞了,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就紛紛興起了。「五霸七雄鬧春秋」中的「春秋」,不是指春秋時期,而是借孔子《春秋》,作歷史的代稱。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