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大概是一生中最為「負重前行」的歲月吧。
低頭要苦干,掙得幾兩碎銀,抬頭要微笑,不能得罪任何人。
于是乎,「學會吃虧」成為了中年人必學的「生存技能」之一,而真正聰明的人,則會以「吃虧」為起點,一步一步,實現人生的逆風翻盤。
01
在親子關系中,懂得「吃虧」,助力孩子健康成長。
不知道你是否有過這樣的感受,「和青春期的孩子斗,你就輸了。」
的確,當孩子漸漸長大,個體意識與日俱增,漸漸地就不再「聽爸爸媽媽的話」了。如果幼年時期,沒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想要在青春期進行「大修大補」,親子之間的親密就會被激化的矛盾所取代,甚至出現「一言不合就吵架」的緊張局面。
對此,父母總是習慣性地指責、埋怨,認為孩子不體諒父母,不懂得感恩,而無法共情孩子的想法,更無法理解他們癡迷于游戲或其他。
因此,很多中年人,會發出一聲無力的感慨,這輩子,最難當的,就是做家長。
但現實卻是,不管孩子有多麼糟糕,你不能拋下他不管不顧;不管他是否成才,你都要努力讓他成人。
一旦有了這樣意識,作為家長便會開始反思:「是不是因為我的不合格而導致孩子成為今天這個樣子?」
正所謂,父母的格局,孩子的結局。孩子是父母的復印件,想讓復印件優秀,必須先修改原件。
所以,停止對孩子的不滿,改變自己,放低自己,讓自己在親子關系中「吃虧」,或許,才是重啟良好親子關系的唯一密碼。
泰戈爾在詩歌《贈品》中寫道:
我要送些東西給你,我的孩子,因為我們同是漂泊在世界的溪流中的。
我們的生命將被分開,我們的愛也將被忘記。
但我卻沒有那樣傻,希望能用我的贈品來買你的心。
你的生命正是青青,你的道路也長著呢,你一口氣飲盡了我們帶給你的愛,便回身離開我們跑了。
你有你的游戲,有你的游伴。如果你沒有時間同我們在一起,如果你想不到我們,那有什麼害處呢?
是呀,父母和孩子,終究只是生命中同行一段旅程的人,父母最大的責任,就是在有限的時間內,幫助他成長為身心健康、人格健全,能獨立于世的人。
所以,懂得在孩子面前「吃虧」的父母,只是一種策略性的「示弱」,為的是讓孩子更好地成長。
02
在工作關系中,懂得「吃虧」的人,終不會「吃大虧」。
「吃虧是福」,這是清代著名畫家鄭板橋的為人處世之道。
他認為:「天道福善禍淫,彼善而富貴,爾淫而貧賤」。
在對待個人利益的問題上,鄭板橋認為精明「反不如糊涂為妙」。他曾說:「試看世間會打算的,何曾打其得別人一點,直是算盡自家耳!
因此,要有一種「讓人為上」的精神。
在工作關系中,想要做到這一點,其實很難的,對于當代「職場打工人」來說,明爭暗斗無處不在,想要置身事外的人,往往會淪為犧牲品。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