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憑時代的發展變遷,家作為社會的基礎構成單位,本質似乎從未發生過改變。圍繞家庭的一日三餐和堂前檐下所發生的故事也從未停止。我們反感于分清楚廚房的柴米油鹽,但是又感動在菜肴的苦辣酸甜。從最初的嚶嚶學語到成年后的孑身闖蕩,身體可以離家千里,但家的味道作為我們記憶的一部分,不管我們走多遠都未曾發生改變。
《飲食男女》是導演李安「家」三部曲的最終章,也是最廣受好評的電影之一,影片整體的敘事風格平靜而又暗藏沖突。影片圍繞老朱以及三個女兒之間的生活摩擦,講述了那個經濟高速發展下的台灣,同一片屋檐下,家庭成員在生活方式上和個人情感上的沖突與和解。
《飲食男女》劇照
影片首映于1994年,雖然該片的年齡超過了許多少年觀眾,但是影片中的人物所構建的家庭矛盾的碰撞與和解卻沒有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改變,我們依然可以透過該片來審視當下家庭生活。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這句源自《禮記》的話,完美地概括了片中人物的生活。
老朱作為影片的核心人物之一,愛人早逝,自己獨自拉扯著三個女兒直到他們成年,期間的酸甜苦辣不言而喻。
在我們的傳統家庭文化里,他不僅有作為一個父親的嚴厲與堅韌,也同樣具有母親的慈祥與柔情。
女兒們長大成人,對于家庭生活也有了自己的想法與態度,調和家庭里不同的聲音不能像做菜那樣面面俱到。當口味卻來越多,縱使在星級酒店后廚呼風喚雨的老將,也無法將一桌家宴做得五味俱全,人人滿意。
在這曠日持久的家庭拉扯中,老朱味覺的漸退或許是因為那些壓抑在自己內心的隱忍與遷就,亦或許是對家庭成員的無偏差的包容與理解。在確定三個女兒的人生即將開始新的篇章后,影片結尾那場吐露心聲的家宴不僅是老朱對于家庭生活的感悟,更是一種與過往的和解與自我釋放,
最后老朱在組建了自己新的家庭,再回味二女兒家倩的一碗湯之后,百感交集,歲月的滋味重新涌上舌尖。
家倩作為影片中三個女兒中戲份最多的角色,其身上所承載的對于家庭的反抗與傳承也是最為我所感動的。
家倩的性格各承襲了父母的一半,自小喜歡在父親的廚房,學著父親的模樣。
但是在父親老朱看來,自己的女兒不該走上和自己一樣的道路,她該有屬于他認為的美好未來,一個他所期望的未來。
養育子女的道路總是磕磕絆絆,充滿誤解,面對嚴厲管束的父親,家倩一直在默默地掙扎,我們在父母選定的道路和自己的理想之間躊躇,像一只風箏,渴望剪斷自己腳下的那根線,飛的更高更遠。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