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也有過這樣的情況:
總是為了生活忙碌奔波,為了工作精疲力盡;
明明已經很努力,可依舊拿著微薄的薪資,不知道如何才能逆天改命……
于是你感覺日子一年年過去,自己什麼苦頭都吃盡了,但生活并沒有發生一絲絲的好轉。
所以你吃下的苦,到底有沒有意義?
如果你也對這個問題有疑惑,那麼請翻開稻盛和夫的《活法》。
你會發現,一切關于人生苦難的困惑,都能在這本書中找到答案。
1
稻盛和夫說:
大多數人對吃苦的含義可能理解得太膚淺。窮,并不是吃苦。窮就是窮,吃苦不是忍受貧窮的能力。
很多人都以為,吃苦就是忍受貧困,就是一塊錢掰成兩半分開花。
但實際上,這樣的苦,你吃得再多,也不會對你的命運造成任何改變。
作家阿營寫過他的父親。
在阿營人生的前20年,父親對他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這讓阿營覺得吃苦是一種無上光榮的事,是所有人通往成功的必經路徑。
而父親更是身先士卒地給阿營作出表率:
父親對吃的不講究,冰箱里滿滿都是冰凍了很久的雞鴨魚,他卻從來不動;
父親不挑剔穿衣,把兒子送他的生日禮物保暖衣放在衣柜里接灰;
父親在三伏天堅持不開空調,讓兒子和他一起搖著扇子喝熱茶,說這樣能夠出汗解暑。
後來,阿營來到外地上大學,父親每次在掛斷電話之前都要說上一句:
一定要吃苦。
就這樣一晃過了好多年,阿營已經是一位歷經滄桑的中年人。
有天早起,他對著鏡子刷牙時,發現鏡中的自己臉上滿是風霜。
這麼多年來,他像父親一樣,忍受過各種貧窮,凡事都把自己逼到沒有退路。
但到頭來,他依舊在社會的底層,做著辛苦的工作,并沒有如父親所說,成為「人上人」。
知乎博主@老鶴曾經講過這樣一句話:
忍饑挨餓,酷暑嚴寒,這些其實不叫苦,叫窮。
很多人以為自己在受苦,其實只是在受窮。
就比如,你為了工作每天受苦擠公交,擠十年公交,也不過增加了一萬小時的乘車經驗;
再比如,你為了生活風里來雨里去,被風雨襲擊再多次,也不會改變受窮的命運。
余華在《活著》中寫道:「永遠不要相信苦難是值得的,苦難就是苦難,苦難不會帶來成功,苦難不值得追求。」
所以,如果你眼下過得十分艱難,生活卻沒有發生任何改變。
那麼你要反思一下:你到底是在被動地忍受貧窮,還是主動吃苦去改變了呢?
2
作家張德芬說:「受苦有兩種。一種是無知的、無明的受苦。
就是由著潛意識的操控而受苦,同時在抱怨、抗拒那份痛苦。這樣的受苦不能讓人成長。
另一種是有覺知的受苦,當你不逃避、不埋怨,你全然地去經歷它。
讓這個壓抑、隱藏多年的能量爆發出來,這樣的受苦,是你走出人生模式、茁壯成長的契機。」
大多數人都認為自己很能吃苦,其實只是吃體力的苦。
體力的苦,是最簡單,而腦力、寂寞、自律的苦,卻一級比一級要難。
電視劇《我在他鄉挺好的》里,有這樣一處情節。
新入職的員工金雯,做事一向勤勤懇懇。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