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
任何人,都不要當白眼狼,要學會感恩,這是做人的基本準則。
可是,我們應該用什麼方式來報恩呢?也許你會這樣做:請對方吃一頓飯,并讓家人、最好的親戚朋友來作陪,表示客套;提著「自認為」最好的禮物,登門致謝,只要對方收了禮物,自己就釋然了。
認真想一想,很多人不喜歡拋頭露面,對于吃吃喝喝不感興趣。再說了,大家工作很忙,應酬都很煩躁了,飯局算什麼呢?有的恩人,壓根不和你同城,見面都難,吃飯就更不可能了。
送禮的話,別人也不喜歡,因為富有的家庭多了,誰都不缺衣少食。你送吃的,不一定對胃口;你送衣服、褲子,尺碼不合適;你送金銀財寶,又有行賄的可能,會助長歪風邪氣;送孩子玩具,顯得寒酸。
今天,我教大家三種報恩方式,花錢不多,還讓恩人很滿意。
02
第一,宣揚恩人的德行,成就對方的美名,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
東晉時期,有一個名將陶侃。他年輕的時候,家庭很窮困。
范逵去京都任職,在陶侃家借住。天空忽然下起了大雪,范逵不得不長住。
為了招待范逵,陶侃家把柱子削去半邊,用來烤火;陶母把頭髮賣了,用來買米;把草席剁碎,用來喂馬。
范逵向廬江太守張夔宣揚陶侃的待客美德。在張夔的推薦下,陶侃做了樅陽縣令。
有一年冬天,張夔的妻子生病了,要去百里之外接醫生。手下的人,面面相覷,擔心遇到暴雪。
陶侃說:「對待上司要忠誠,就像對待父母一樣。」說完,他就出發,去接醫生。
張夔在工作之余,宣揚陶侃的「救命之恩」,得到了長沙太守萬嗣的青睞,于是乎,陶侃和萬嗣的兒子有了「八拜之交」。
政治家張華聽說陶侃的美名,提拔他做郎中。
陶侃的「崛起之路」,是恩德撐起來的,也是大家宣揚的結果。
任何時代,都需要正能量。我們得到了幫助,不要覺得理所當然,不要保持低調,而是要宣揚。
幫助你的人,本意不是「揚名立萬」,還希望自己持續保持低調,有做好事不留名的想法。但是你卻要給他揚名。
小說家喬叟說過:「有兩樣東西是必不可少的:良心和美名。」
正能量,不僅可以讓當事人名氣大增,還能讓社會變得亮堂堂,照亮了別人腳下的路,自己也才能持續沾光。
03
第二,學習恩人的做法,主動去做好事,形成巨大的好人圈。
別人給你一顆花種,你不要隨手丟掉,而是把它種在心田,讓美麗的花朵,歲歲年年都盛開。
如果你接過別人的玫瑰,卻不施肥澆水,玫瑰很快就會凋謝。如果你持續不斷地呵護玫瑰,并種下了新的玫瑰,那麼芬芳就會傳播到千萬里之外去。
春秋時,子產在鄭國做官,非常愛戴百姓,也不貪圖錢財。他過世的時候,鄭國的男人放下玉佩,女人摘掉耳環,打扮樸素,哀傷了三個月。
子產被人稱為「灌溉之水」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