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野蠻」入侵「文明」——「文明人驅趕蠻族人」似乎都是歷史的主流。
兩千年前,衛青霍去病如神兵天降般將不可一世的匈奴人徹底擊敗,從此「匈奴遠遁,漠南無王庭」;
東漢建立后,外戚竇憲大破北匈奴,北單于率數萬部眾遠遁,從此不知去向。
據說,匈奴人被趕到了歐洲,史書里的「匈人」,很可能就是他們的后代。
這支與當時世界上最強帝國戰斗了數百年的軍隊,即使只剩下殘兵敗將,其強悍也依然讓正陷于四分五裂中的羅馬帝國無力招架。
但西逃的匈人同樣在四分五裂中,他們橫沖直撞、所向披靡,但各自為戰,不成氣候。
于是,梟雄誕生了。
公元418年,一名12歲的匈人少年被作為議和條約的互換人質之一,送到了西羅馬帝國的宮廷。
他叫阿提拉,后世的歐洲人,更習慣稱他為——「上帝之鞭」。
在西羅馬,阿提拉受到了與野蠻部落完全不同的教育,他接觸了羅馬的厚重歷史與文化,更了解了他們奢靡的生活方式。
西羅馬的皇帝荷諾里希望借此傳播文明,讓人質回去后能在匈人部落里增強羅馬文化的影響力,謂之「和平演變」。
自古以來,文明人都是這樣戰勝蠻族人的。
但阿提拉是帶著任務來的,匈人希望通過人質交換,能獲取更多羅馬內部的情報。
一開始,這個不羈的少年曾嘗試逃跑,屢次失敗后,他開始安心地做起了間諜,如饑似渴地學習羅馬知識,并專注研究羅馬的內政與外交。
可以說,在整個匈人部落里,沒有人比阿提拉更了解他們的敵人。
02
公元432年,匈人部落在杰出領袖魯嘉的帶領下走向統一。
魯嘉死后,兩個侄子阿提拉和布萊達成為繼承人。
第二年,阿提拉和布萊達會見了東羅馬帝國的代表團,并簽訂了通商互市的不平等條約,讓羅馬人每年給匈人的歲貢增加到雙倍。
這份合約穩固了匈人政權的西線,讓他們無后顧之憂地調轉馬頭,大舉侵犯波斯帝國。
同時,拜占庭帝國也贏得了5年的時間,能夠沿著多瑙河建立防御工事,讓君士坦丁堡的城墻更為堅固。
雙王共治的匈人部落并沒有在強生的波斯帝國面前討得太多好處,在亞美尼亞碰了滿頭血包之后,兄弟倆的矛盾在擴大。
一個部落產生兩個王可不是什麼好事兒,它意味著好不容易凝聚在一起的匈人面臨再一次分裂的局面,不可一世的羅馬帝國就是這樣分裂成東西羅馬,然后走向衰落的深淵的。
舉凡帝王,沒有幾個不是手染鮮血、踏著自己兄弟的骨骸一步步走上萬人仰視的孤高。
雙王共治僅僅4年后,阿提拉無情地殺死了自己的胞兄布萊達,獨自登上王座。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