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電影《封神第一部》火了。
精細的劇情、走心的演繹、震撼的特效,加上眾多傳統元素的疊加,口碑一路逆襲,票房輕鬆破16億。
(圖片源于網絡,侵刪)
網友們紛紛感慨:沒想到,《封神》這次真的要封神。
更沒想到,電影還帶著商朝歷史一起火了。
越來越多的人看完電影,依然意猶未盡地議論:
商朝究竟是怎麼滅亡的?紂王真的是殘暴昏君嗎?那個年代真的用活人祭祀嗎?
這些問題,在樊老師解讀的這本《翦商:殷周之變與華夏新生》中全部給予了回答。
不僅如此,書中從王朝興替中感悟出的許多道理,也穿越千古仍歷久彌新。
「他們知道,和強者保持距離才是最好的生存之道。」
當大一統的商王朝如日中天時,興于西土的周族尚十分弱小。
作為生長在羌人為主的環境裡的一支小族,週人非常聰明地選擇了韜光養晦、休養生息。
自始祖后稷以來,週族一直有謹小慎微的自我保護意識。
他們一邊自命姬姓,以顯示自己和羌人不同;
一邊在西土族群抵製商朝的戰爭中遠遁山林,避免衝突。
他們知道,和強者保持距離才是最好的生存之道。
小說《三國演義》中,曹操與劉備煮酒論英雄。
為了試探劉備是否有逐鹿天下的野心,曹操故意說出:「如今天下的英雄,只有你我二人。」
劉備聽後,立刻假裝被雷聲嚇得筷子掉落,以此來打消曹操的疑心,這才有了後來三分天下的機會。
古語云:「木秀于林,風必摧之。」
在具備足夠強大的實力時,鋒芒畢露絕不是聰明的行為。
生活中,那些能力、成就略高于常人,備受期待的「種子選手」,跌落神壇的速度往往也快得超乎想象。
外界的金錢、聲望、地位、權勢,會帶來他人的奉承、誇獎和自我的虛榮、膨脹。
他們逐漸看不清外界的危險和自身的處境,最後難免登高跌重、令人唏噓。
真正優秀的獵手,都懂得蓄勢與等待。
百戰不殆,不如一擊即中。
「現有的世界秩序不是永恆的,而是可以改變的。」
史記中記載:「文王拘而演周易。」
是說周文王在被紂王囚禁期間,推演創作出了《易經》。
很多人以為,《易經》是本算命之書。
其實,它記錄的是文王發現的世間規律。
這是一種被稱為「易」的思維方式,認為世間的一切都不是永恆不變的,一切都可以顛倒重來。
也正是這個規律,堅定了他推翻商朝統治的決心。
世間萬物此消彼長,商朝曾經很弱小,如今也可以變得強大;
目前的強大未來也終將滅亡,弱小的周族也可能取而代之。
有了這份信念,果然,在後來的牧野之戰中,周武王大敗殷商大軍,建立西周。
西方哲學家講事物永恆發展變化,中國哲學家說物極必反否極泰來。
散兵游勇的項羽能攻入秦關,成就西楚霸業;卑微不幸如勾踐也能臥薪嘗膽,逆風翻盤。
世間之事並無絕對,我們當下一時的失意坎坷,自然也不會成為永恆不變的絕境。
這世上,沒有永遠的低谷,也沒有永遠的落寞。
無論當下有何艱難,只要耐心等待,轉機就會到來。
「唯一能影響天命的因素,是人的‘德’,也就是人處理現實問題的準則。」
殷商時期,用活人祭祀的行為頗為頻繁。
除了奴隸、戰俘,連貴族有時都不能倖免。
而這樣的暴行,某種程度上也導致了殷商的滅亡。
當西周取而代之後,周公果斷廢止了這一殘酷的風習。
他認為,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