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明史·徐輝祖傳》記載:
輝祖,初名允恭,長八尺五寸,有才氣。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徐輝祖的名字都叫徐允恭,後來建文帝朱允炆登基,為了避諱「允」字,才改名為徐輝祖。他身長八尺五寸,年少有為。洪武初年,徐達多次出征北伐,家中一切應酬皆是徐輝祖主理。徐達治家本身就嚴格,徐輝祖按父親要求,「家眾肅然」。待弟弟們逐漸長大,徐輝祖又多次跟隨徐達在軍中歷練。
當時,在明朝初年的「將二代」中,朱元璋最重視的兩人,一人是徐輝祖,另一人是李文忠之子李景隆。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裁撤大都督府,設立五軍都督府,徐輝祖被調任到左軍都督府任職,四年后,徐輝祖「以勛衛署左軍都督府事」,意思是,朱元璋把大明朝五分之一的兵權、左軍都督府交給徐輝祖暫管。兩年后,朱元璋又把這個職位交給了李景隆。
從這里可以看出,朱元璋當時有意在鍛煉徐輝祖和李景隆,希望這二人能成為明朝下一代帝王的柱石。
洪武十七年,徐達在北平練兵時背疽復發,朱元璋忙派徐輝祖持手詔去探望徐達。
次年二月,徐達去世。朱元璋悲痛萬分,追封徐達為中山王,將徐達配享太廟,位列第一位。

三年后,徐達的喪期已滿,徐輝祖以徐達長子的身份繼承了魏國公爵位。《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一百九十四》記載:
洪武二十一年十月……丙寅(二十六日),命中山武寧王徐達子允恭襲封魏國公。
縱觀徐輝祖的青年時代,在徐達去世之前,他是大明第一勛貴家的長子,更是朱元璋著力培養的「將二代」。他從小深受徐達的熏陶,不管是在軍事成就上還是人格上,都是合格的魏國公接班人。
徐輝祖繼承魏國公爵位時,大明朝的「將二代」們已經普遍成長,李景隆、常升、鄧銘(鄧愈之子)等皆在軍中任職。然而,朱元璋唯獨喜歡徐輝祖和李景隆,其中,徐輝祖尤其受重視。

為了讓大明朝的第二代魏國公快速成長,朱元璋多次派徐輝祖到各地練兵。《明史》載:
數出練兵陜西、北平、山東、河南。
洪武二十二年,朱元璋派徐輝祖到陜西「休息士卒」,由于老將傅友德在軍中,朱元璋擔心傅友德干涉徐輝祖行事,特地下旨將傅友德召回京師。
另外,徐輝祖曾至少三次去北平練兵,而屏藩北平的燕王正是徐輝祖的姐夫,徐輝祖因此和他的幾個外甥也較為熟悉。
洪武二十六年,元朝降將阿魯帖木兒有造反之意,朱元璋派徐輝祖帶兵北上擒賊,徐輝祖不負眾望,一戰而勝,將阿魯帖木兒活捉。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