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不已,闔棺而止。
四十歲對有的人來說,是人生的廢墟。
對另一些人來說,不過是新的二十歲。
他們重新活了一遍,在廢墟里開出了花。
01
重養身材
海南省腫瘤醫院副院長劉韋淞,被網友稱為「小說裡才會出現的院長」。
多少中年人,鏡中一瞅,稀疏毛髮遮不住頭皮,低頭一看,啤酒肚子擋住腳丫子。
但48歲的劉院長,身姿挺拔,風度翩翩,
在一次採訪中,他說到了他這個年紀,大多數人都會變得油膩。
為了「去油」,他每天都會運動。
有時候,哪怕回到家已經比較晚了,他也會堅持鍛煉一小會兒。
沒法在戶外運動的時候,他就在家裡練練啞鈴和槓鈴。
他已經健身20餘年,直到現在,也每周堅持健身運動3次。
美國西北大學某研究小組花了20年,跟蹤了3500人的健康狀況,最後在《美國醫學會雜誌》上刊登了研究結果:
堅持運動的中年人,比其他不愛運動的人,平均體重增幅少4.3公斤,腰圍少增加3.2厘米。
中年,是一個容易發福的年紀。
常年為香奈兒走秀的模特卡梅倫·魯塞爾說:形像是強大的,是最能表現一個人生活態度的。
想把生活過好,得先把自己的身材養好。
三島由紀夫三十多歲開始健身,一有時間就會游泳、舉鐵,並且嚴格控制飲食,他說健身不僅帶來健康的身體,帶來的更是由內而外的自信。
三島由紀夫健身前後
65歲的劉震云每天早上六點半起床跑步,跑一個小時,然後開始寫作,他認為跑步給他帶來巨大的活力。
堅持鍛煉,管理好身體,你流的每一滴汗,甩掉的是暮氣、褪去的是油膩。
02
重養精神
30歲那年,作家吳曉波在書裡翻到一句話:中年應是一杯下午茶。
那時他不以為然。
直至十多年後,47歲的他跟朋友閒聊喝茶時,才猛然頓悟:
每個中年人都應該都有屬于自己的午後時光,去品茗讀書,去滋潤精神。
少年是理想,中年是現實,許多中年人把興趣典當成柴米油鹽。
可是我們的生活中,要有一些高于世俗的品相。
TED演講家皮克·耶爾,曾供職于美國頂級新聞雜誌《時代周刊》。
為了早日在行業立足,他馬不停蹄地進行各種採訪,通宵達旦地寫稿子,忙著打理各種業內關係。
為了讓家人過上更好的生活,他一心撲在工作上,放棄了各種興趣愛好。
後來,皮克·耶爾如願地過上上流人士的生活,住進了曼哈頓繁華的街區。
可是在這夢寐以求的生活中,皮克·耶爾漸漸地感到窒息。
他斟酌許久之後,決定放下手頭的業務。
他拾起書籍,在文字的世界中得到慰藉。他四處旅遊,到日本京都生活了一年多的時間。
這樣的生活方式,讓他得以從嘈雜的世界中抽離出來,找到了真實的自我。
他想明白了什麼才是幸福:物質世界之外,必須還有一個精神世界。
我們不可避免在紅塵裡奔波,但靈魂不能少了棲居之地。
若你喜歡美食,不妨為自己烹飪一日三餐,在廚房的煙火氣裡撫慰自己。
若你中意文字,不如拿起擱置已久的書本,允許自己在書籍里安頓靈魂。
這些興趣與愛好是生活的調劑,也是我們中年生活裡難得的色彩。
03
重養認知
看到這樣一張圖:
一隻不會游泳的老公雞,在講桌前,一本正經地教年輕鴨子如何游泳。
多少油膩的中年人也是如此。
以為走過的橋比別人走過的路多,便把自己的經驗奉為圭臬,總以師者自居。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