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有云:滿招損,謙受益。
古往今來,但凡有大成就的人,都有一顆謙卑的心。
01
永葆謙卑之心,才不會得意忘形。
我們身邊不乏這樣一種人:一文不名時,虛懷若谷,極盡謙卑,讓人忍不住出手相助。一旦功成名就,便洋洋自得,居功自傲,與從前判若兩人。
對于這種「前倨后恭」的丑惡嘴臉,人們多半很是反感、厭棄,甚至撕破臉,成為徹頭徹尾的「敵人」。
東漢末年的許攸,本來是袁紹的部下,雖說是一名武將,卻足智多謀。官渡之戰時,他為袁紹出謀劃策,可袁紹不聽,袁紹不聽,他一怒之下投奔了曹操。
曹操聽說許攸前來投奔,沒顧得上穿鞋,便跑出軍賬迎接,這讓許攸倍受感動。
後來,許攸在擊敗袁紹、占據冀州的戰斗中,屢立大功,他便「恃才傲物」起來。
有時,他甚至當著眾人面直呼曹操的小名,說道:「阿瞞,要是沒有我,你是得不到冀州的!」
曹操在人前不好發火,只好強笑著說:「」是,是,你說的沒錯」,但心中卻十分嫉恨。
許攸并沒有察覺,還是那麼信口開河。
有一次,許攸隨曹操進了鄴城東門,他對身邊的人自夸道:「曹操要不是因為我,是不能從這個城門進進出出的!」
這「致命」的一擊,讓曹操決定將他殺掉。
由此可見,任何人都不喜歡驕傲自大的人,即使這個人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創造出不俗的功業。
一旦開始自我膨脹,也就走向了自我消亡。
所以,身為職場打工人,永葆謙卑之心,才能對事業、對他人永葆一份敬畏,能時刻警醒自己,不自滿、不自大、不妄為,才能消弭他人的嫉妒之心,打消他人的「看不順眼」,才能更長久地立足。
02
永葆謙卑之心,才不會功虧一簣。
人們常說:「地低成海,人低為王。」
做人假如能像大海一樣將自己放在最低處,視自己如塵世間的一粒塵土,才能和光同塵,才能廣納百川,最終成就「眾星拱月」之勢。
隋煬帝楊廣與秦二世一樣,都是亡國之君。但有史家為楊廣抱不平,說他雖然亡國了,卻不失為一位很有作為的皇帝。
因為在他統治的大業年間,做了好幾件影響深遠的大事。比如,營建東都洛陽,修建京杭大運河,西巡出塞,開拓疆土,開設進士科。
當然,還有一些不為公眾所關注的成就。比如,楊廣曾經下大力發展教育和學術事業,《隋書·場帝紀上》記載他曾倡導「君民建國,教學為先。移風易俗,必自茲始」,頗有文化內涵和遠見卓識。
楊廣的文學水平是很高的,他自稱,憑科舉考試,他也可以當天子。
楊廣還有不錯的戰功記錄。21歲時就已是隋軍的總司令。
可是即便如此,大隋還是在隋煬帝手里滅亡了。
究其原因,從唐太宗李世民和大臣魏徵的一段對話可知:
李世民看了隋揚帝的文集,稱贊他文辭很好,也懂得堯舜之道,怎麼做的事那麼背道而馳呢?
魏微回答說,人君雖然是圣哲,也應該謙虛,也應該容人,以虛懷若谷的態度來待人接物,故智者獻其謀,勇者渴其力。但隋揚帝可不是這樣,他自視甚高,自恃俊才,驕矜自用,故而敗亡。
由此可見,一個人想要成就一番事業,保持謙卑之心,猶如「定海神針」,越是攀登到了高位,越是要對謙卑低調,才能凝聚人才,使智者獻其謀,勇者竭其力。
03
永葆謙卑之心,才能世代永昌。
被封為「第一等勇毅侯」的晚清重臣曾國藩,不僅自己實現了建功立業的人生報復,更是靠著永葆謙卑之心,傳承良好家風,讓曾氏后人克勤克儉、人才輩出,續寫了百年望族的傳奇。
曾國藩的謙卑,體現在他的為學、為人、為官、為業的方方面面。
他謹遵孝悌與友愛。做到了對自己每個兄弟都很友愛,做到了「兄弟睦,孝在中」。
他主張愛敬戚族,善待鄰里,時常「救難濟急。他還要求家庭內部成員多學會自省,樂于助人,做到「施而不奢,儉而不吝」。
他倡導勤學、有恒。因常年在外帶兵,曾國藩曾給9歲的小兒子曾紀鴻寫家書,專門囑咐他要勤奮學習,不可懶惰懈怠:「爾讀書寫字不可間斷,早晨要早起,莫墜曾高祖考以來相傳之家風。」
他一生致學,即使投身行伍,也從未荒廢,他曾講到:「學問之道無窮,而總以有恒為主。」
又在給次子曾紀澤的家書中提到:「凡作一事,無論大小難易,皆宜有始有終。」
正是在他的言傳身教下,曾紀澤後來成為了外交家,秉承此志,與俄國談判,收回了伊犁。
當下,人們時常焦灼的,是自己被時代拋棄,是在激烈的競爭中,缺乏「核心」的競爭能力。表面上看來,是「學藝不精、技不如人」,但歸根結底,是失去了謙卑之心,不是存在僥幸,就是被懶惰和懈怠所吞噬。
所以,想要家族世代永昌,不妨從改變自己開始,從學會謙卑開始。
04
結束語:
一名網友曾說道:傲是一種可憐的自以為是,而謙卑才是一種競爭的優勢。
的確,當你抱怨事事不如意的時候,不妨停下對外界、對他人的指責,好好反省一下自我,
是否做到了謙卑,對萬事萬物有敬畏,對未來的一切,有憧憬,和堅實有力的行動。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