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愈系伴侶,都很會做這1件事
來訪者跟我吐槽老公:
最近爸爸住院,自己每天跑醫院照顧,原本工作壓力就大,現在更是感到喘不過氣。
她跟丈夫抱怨,丈夫說:「我理解你,我之前照顧我媽也是這個樣子,沒事,熬過去就好了。」
她忍不住懟丈夫:「你媽那只是闌尾炎,我爸都進過ICU了,能一樣嗎?」
丈夫聽了很不高興,她也覺得自己說話挺刻薄的。
圖片來源:pexel
我說:「你其實很想得到丈夫的理解,但是沒有得到,期望破滅的感覺讓你很難受,對不對?現在還覺得難受嗎?」
來訪者愣了一下。
「聽你這麼一說,我覺得他其實也在用他的方式理解我,但我實在get不到。」
我點點頭,心想:你丈夫的共情,其實是一種「無效共情」。
當事人或許覺得自己在表達關心,但對方無法感受到慰藉,甚至覺得更煩。
親密關系中,這類場景無處不在:
妻子累了一天回到家,抱怨說:「累死了。」
丈夫很懂似的說:「我今天也很累,我們單位那個誰……」
妻子不想聽,丈夫不高興:「我關心你,你還這麼不耐煩?」
妻子很無奈:「我知道你在關心我,但我感覺不到啊!」
「感覺不到理解」的共情,為什麼頻繁出現在我們生活中?
圖片來源:pexel
01
什麼是無效共情嗎?
什麼是無效共情?
無效共情是沒有好奇心,只是代入自己的經歷,用自己的設想去理解對方。
去年,我接到過一個「女海王」案例,我很努力去理解她,但她總是對我很失望。
「你根本不能理解我。」「你怎麼不問我的感受呢?是不是不關心我?」「你剛才的話就像隔靴騷擾一樣,我真的覺得你不懂我。」
她脫落后,我復盤發現:我對她有一種道德上的評判在,因此缺失了好奇心。
她同時談多段戀愛,我覺得她是「腳踏多只船」,咨詢時會無意識想要糾正她、引導她發現自己心態有問題。
但在她看來,自己完全沒有問題,她苦惱的不是腳踏多只船,而是別的因素。
她到底在苦惱什麼,我直到脫落都沒有看清。
我的督導看到了這點,她說:
「你一直在想‘如果我是你,我怎麼想’,但你不是她,所以你可以換一種共情方式,那就是保持好奇。
」
圖片來源:pexel
在督導的建議下,我開始練習「挖掘別人身上我好奇的地方。」
這時,我才體會到有效共情的作用。
有一位來訪者家人去世,我沒有經歷過她的體會,根本想象不到她此刻有多痛苦。
但我默認她的感受是正確的,這份「正確的感受」是怎樣一個體會的呢?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