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棠棣,一枚歷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
1936年8月,日本五相會議制定了北攻蘇聯,南攻南洋群島的《國策基準》,為了實現這一計劃,日本急欲取得德國的支持。
1936年11月25日,日本代表武者小路公共子爵同德國全權代表里賓特洛甫在柏林締結了《德日關于共產國際的協定》,主要內容是:
締約國對共產國際的活動互通情報,并緊密合作,共同采取「必要的防衛措施」。
蘇聯的秘密情報網事先已經探知了這個協定的內容。
《日德協定》的簽訂,使日本軍界大為振奮。
日本軍方認為,他們的可靠盟友——納粹德國會在西方牽制蘇聯的有生力量,這樣,日本就可以在東方大干一場了。
早在1936年6月,日本就修訂了《帝國國防方針》。
方針是:加強在滿洲的戰備,以蘇軍為第一作戰對象。
以蘇聯作為日本的第一敵國而進行戰爭準備。因此,與蘇軍作戰只是個時間問題。
至于蒙軍,關東軍認為:傾蒙古全國兵力不過一萬五千騎兵,不值一戰。只是蘇軍的戰斗力仍是個謎。
但是,此時日本人仍認為有希望戰勝蘇軍,因為在歷史上兩國軍隊曾有過較量。日俄戰爭中,日本是勝利者。
1918年日本遠征軍進攻蘇聯遠東地區,在海參崴(符拉迪沃斯托克)、伯力(哈巴羅夫斯克)、外貝加爾的赤塔,日軍與蘇俄紅軍也曾較量過,日軍也取得過勝利。
16年來,蘇聯紅軍還沒有打過比較正規的大仗。所以對蘇軍的戰斗力,盡管還是個未知數,但不必要過多地考慮。
日本大本營則是本著「滿蒙是日本的生命線」、「欲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國」的方針,有條不紊地制定著對蘇的戰略、戰術計劃。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
日本將關東軍中許多訓練有素的步兵聯隊開往前線,駐防在海拉爾地區的防衛司令官笠井中將,也率領他的騎兵集團開赴華北平原作戰。
因此,日本大本營制定的「進攻蒙古前出到蘇聯外貝加爾」的「北進計劃」只好暫時停頓下來。
但是,帝國的國防方針并沒有變。
日本帝國國防方針一直將蘇聯列為第一假想敵國。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