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盛魁》中的「皇商」,歷史上如何給大清皇帝撈錢?
在清代,內務府管理的是皇帝的私產,又稱內帑。
明朝皇帝,尤其是嘉靖和萬歷,堪稱出了名的鐵公雞。
相比之下,清朝皇帝顯得特別大方,經常動用內帑賞賜滿漢功臣勛戚,接濟八旗人丁,為來京值年班的各盟旗蒙古王公和喇嘛們修驛館,資助蒙古地區修建喇嘛寺,給王公和活佛撥恩賞銀,每逢年節時,還給下屬特意撥出過節犒賞銀。
清朝皇帝能這麼痛快地往外掏錢,前提是他先得有錢,要想有錢就要掙錢。
說起這掙錢的本事,又把明朝皇帝甩開一大截子。
圈占皇莊,從鹽稅、關稅中提成,這些都是明朝皇帝采用過的手段,通過這些渠道獲得的收入,只占清朝內務府收入的很小一部分。
明朝直接從農民田賦里抽取一部分稅收銀歸入內帑,這種方式清朝更是根本不采用。
清朝內務府最大的收入來源有兩項,第一是通過行政手段對邊疆地區的優質特產資源加以壟斷,通過內務府專賣制度獲取厚利。
廣儲司是內務府轄下專門負責收納邊疆物產的部門,在康熙中后期的年收入維持在四十到五十萬兩銀子,主要營收來自清朝起家之地盛產的參貂香珠茸和蒙古地區出產的畜產毛皮。
大清帝國在十八世紀前半葉致力于開疆擴土,得益于清軍對準噶爾、西藏和回疆取得一系列軍事勝利,廣儲司的物產單冊里又陸續增加了阿爾泰金砂、和田玉石,俄羅斯輸入的高級毛裘、中亞諸藩進貢的織毯、南洋列國進貢的象牙犀角…
到乾隆晚年,每年營收已超過二百六十萬兩銀子。
這里面最顯著的還是人參。
不斷萎縮的野生人參資源在乾隆朝前期就已無法滿足旺盛的消費需求,乾隆晚年,盛京和吉林的八旗將軍已經采用人工培育方法,用秧種應付貢參定額。
即便如此,上等人參在道光元年還是達到了每斤六千五百兩銀子的高價,若不考慮白銀匯率變動因素,對比萬歷時期,時隔二百年,參價膨脹約六十到一百倍。
這等駭人天價,就算富貴人家也承受不起,明朝末年還能輕輕松松論斤買參的江南殷實大戶,到了康乾盛世也只能以兩、錢稱重,微量購入了。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