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貌三分是父母決定的,七分是自己可以去改變的。
我們常說,只看皮囊、不觀內心是膚淺的。
但在生活中,長相如同一面鏡子,往往能反映出一個人的內在,折射出一個人的知識閱歷。
因此,「以貌取人」在某種程度上不無道理。
干凈與否,見生活態度
世人皆有愛美之心,飾以首飾,妝以胭脂。
但說一千道一萬,都不如簡單的「干凈」二字來得讓人歡喜。
李白有詩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與干凈的人相處,如沐春風,心生親近之意;與邋遢或浮夸之人相處,眼觀鼻,鼻觀心,只求敬而遠之。
人人都喜歡李健,也是因為他簡單至極,干凈至極。
在舞台上所有人為博眼球而華服盛裝時,只有李健一如既往的純粹。
或是樸素的羊毛衫,或是剪裁得體的西裝,或是修身干練的襯衫,不喧囂不浮夸,于千萬人中孑然而立。
有時,著裝儀容即為生活的映照。在生活中,李健也是如此簡單干凈。
不汲汲于名利,把家里整理得干干凈凈、清清爽爽,自己養花、寫歌、彈琴、煮咖啡,怡然自得,在濁流中守一份清明,在自我的世界里把玩。
高曉松說:
年輕時,我們都想一生穿著白襯衣,一生只愛一個人,可後來我們發現,我們都做不到。
但李健做到了,時光荏苒,在許多人的腦海里,李健仍是如當初一般的一襲白襯衫,一把吉他……
其實,生活的細節、態度都會纖毫畢現地體現在一個人的外表上。
你若認真對待生活,心中無瑕,外在也自有凈氣。
或許有人反駁,有一些是人前優雅,人后齷齪。
話雖如此。
可在生活中,若是連人前干凈都做不到,誰又能通過一個不修邊幅的外表去窺視澄凈的內心。
面相善惡,見內心世界
禪宗有佛語:「相由心生,命由己造。」
一個人的長相,是內心世界的投影。
內心如果赤誠善良,臉上也會溫煦溫和;反之,內心盡是忿然,眉眼間也會顯露乖戾之意。
曾聽到一個故事。
一位二十幾歲的女模特,因為在事業上屢屢受挫,以為是容貌遜人三分,為了艷壓群芳,她下定決心去整容。
醫生端詳許久,嘆了口氣說,病灶在心里,不在你臉上。
原來這位女模特因為家庭的變故而心中郁結,再加上工作上跟同事勾心斗角,內心滿是怨懟之意。
原本一副清秀靚麗的容貌,在負能量、壞情緒的長久浸潤下,油然而出涼薄猙獰之色,見者自然感到不舒服。
所謂長相,其實是三分皮相,七分心境。
一些人雖貌不驚人,卻溫婉端莊,看著特別舒服。
一些人明明貌比潘安,卻乖張狠戾,讓人不喜。
相由心生,我們都過于在意外表,而疏忽了對心靈世界的打理。
畢淑敏曾說:
時間會沖刷整容的效果,就像雪堆遇到春陽,漸漸融化……只有心底的明媚,才能滋養出曠日持久的賞心悅目。
所以說,整容不如整心。
若遇不如意時,懂得驅散心中陰霾,內心明朗寬敞了,臉上自會和煦溫暖。
若與人爭執時,少一點斤斤計較,多一點寬宏大量,學會把心態放好,你對生活微笑,生活也會饋贈給你微笑。
舉止雅俗,見知識教養
三毛在《送你一匹馬》中曾說:
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了過眼云煙,不復記憶,其實他們仍是潛在的。在氣質里,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里。
讀書如吃飯,你所吃過的事物,都會化為你的血肉,而所閱讀的書也會融入你的行為舉止中。
林黛玉初進賈府,在這樣的詩禮簪纓之族中,許多禮節規矩與自家不同,禮數卻仍未落下。
這樣的知書識禮一方面得益于林母的言傳身教,小小年紀就成為大家閨秀;
另外一方面,林黛玉從小就熟讀「四經」,詩詞信手拈來,舉止間清雅脫俗。
這也是為什麼大觀園里有眾多姑娘,世人卻偏愛林妹妹。
這不僅在于她有西施一般的姣花照水之貌,更在于她有「詠絮才」的淡雅若仙。
有時,一個人胸中筆墨有多少,教養如何,不用詢問其學歷家教,只要聽其言語,觀其行為,便可明了。
蘇軾在《記黃魯直語》里說:「士大夫三日不讀書,則義理不交于胸中,對鏡覺面目可憎,向人亦言語無味。
」
人如璞玉,書如刻刀。
書讀多了,其中感情的悲歡離合,如明珠一般熠熠生輝的思想都會潛移默化地改變著我們的一言一行,使我們交談時不落俗套,舉手投足間不會庸俗粗鄙。
我們常說謙謙君子,溫潤如玉。也常說詩書藏于心,歲月不敗美人,大抵就是因為豐盈的靈魂會反哺我們的一言一行。
所謂一葉窺秋,單單從外在的一些細枝末節處亦能讀懂一個人的生活。
因此,容貌就是一張介紹自己的最直觀的明信片。
衣著干凈,讓人感受到的是一種尊重;心寬愛笑,體現的是對生活的熱愛;談吐儒雅,彰顯的是知識教養程度。
羅素也說:
一個人的臉,就是一人價值的外觀。它藏著你自律的生活,還藏著你正在追求著的人生。
容貌三分是父母決定的,七分是自己可以去改變的。
愿我們能保持儀容的得體整潔,保持舒適的心情,保持閱讀的習慣。在余生的日子里,活出一個更漂亮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