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說,跟齊國比起來,許國還是比較弱小、偏遠的,要依附強大的齊國,這樣一來如果有外敵入侵,齊國很快就來增援,這是從社稷考慮的。
看到上述言語,難免使人驚奇,一個天真爛漫的少女哪里來這樣的遠見卓識?哪里來這番勇氣要決定自己的命運?況且,無論是許穆公還是齊桓公,對她來說都是陌生的,明明知道這只是一場政治聯姻,還要用一腔情懷來讓自己無怨無悔。
但是,公主的請求沒有成功,她還是要嫁到許國去。她擦干了眼淚、收拾了心情,在衛國的最后這段時間里,她盡量讓自己每天都開心,多留下一些美好的回憶,以便日后在許國的時候可以拿出來懷念。
出嫁那天,公主的花轎來到淇水河畔,她回望自己的故鄉,溫熱的眼淚流下臉龐,今日一別,與父母就是永別,因為按照當時的禮法,出嫁的公主除非服父母之喪,否則不能回國。臨別時的一眼,她知道,她與故國也是永別。
日夜兼程,公主帶著嫁妝來到了許國,城門緩緩開啟,許國的國君伸手牽起她,從那一刻起,她就是許穆夫人,幾千年來,她本來的名字湮沒無聞,只有這四個字流傳千古。
與許穆公的結合仿佛是一場心不在焉的偶遇,這段時光在兩個人的世界里都沒留下太多的痕跡。許穆夫人流傳千古的三首詩都是關于故鄉的,與許穆公在一起的日子里沒有留下許穆夫人多少筆墨。一段政治婚姻,兩個硬生生安放在一起的人,多說無益,只有空蕩蕩的房間和流淌在心里的淚。
許穆公還有很多妻妾,這進一步加深了他對許穆夫人的淡漠。與沒有感情的人在一起總會很難熬,好在許穆夫人有很多時間需要打發,閑時她喜歡寫詩。那是一個很少有人能夠寫字的時代,更何況是詩,這樣驚世的才情難怪上天都會嫉妒。
不過,詩里寫的都是百無聊賴的生活,如宮宴、游玩、春播夏長秋收冬藏。日子像沒有活力的泉水,一點點流出來,又流走,沒有一絲痕跡。
春秋時期,頻繁的戰爭對于男人來說意味著有獲得戰功的機會,對于女人來說卻意味著虛度光陰,特別是安逸無戰事的那些年。時光流轉,歲月如梭,在許國國君的治理下,許國國運日漸昌盛,許穆公還參加了齊桓公的會盟。
深宮大院內,邊境的角鼓爭鳴很遠很遠,許穆夫人在許國的宮殿床榻上卻不能安眠,她時常夢到自己的故鄉。
有一天她夢到自己年少時釣魚的情景,夢醒后便寫詩一首。詩名《竹竿》,原詩如下:
篷藿竹竿,以釣于淇。豈不爾思?遠莫致之。
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女子有行,遠兄弟父母。
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搓,佩玉之儺。
淇水憋悠,檜楫松舟。駕言出游,以寫我憂。
夢境里,一切美好的事情都不真切。她穿著輕紗薄霧似的裙裳,與三三兩兩的女伴一起,來到淇水岸邊垂釣,身上佩戴的玉石叮叮當當地撞擊著,和著流水的聲音,清越得像一首唱不完的歌。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