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代表著未來,而未來往往代表著希望和美滿。
可悲的是,我們并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個會先來。
魯迅大師的筆下,就有一個關于明天的故事,在《明天》這篇小說中,單四嫂子是一個失去丈夫的寡居女人,依靠著自己的勤奮雙手維持生計,她的希望就是養大兒子,可偏偏兒子得了病,不幸死去。
單四嫂子是一個可憐人,兒子的死給她本就不如意的生活蒙上了厚厚的陰霾,她不知道前路要如何走,亦不知命運會不會再次給她帶來磨難和考驗,在那個時代下,一個失去了希望的底層婦女,也許本就毫無盼頭吧。
1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在頗有古風的魯鎮,大家都早早關門睡覺。深更半夜沒有睡的兩家只有咸亨酒店和單四嫂子。
咸亨酒店里,一群酒肉朋友正吃喝地開心,而單四嫂子,死了丈夫,只能靠自己一雙手日夜紡紗,才能養活自己和三歲的兒子。
一個簡單的對比,就襯托出了單四嫂子的勤勞和貧窮。
世間的事,就怕對比,咸亨酒店里一群人在笙歌燕舞,而單四嫂子卻抱著發燒的兒子一夜無眠。
單四嫂子無疑是可憐的人,但我們常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就看她對待兒子的病情上就可以看出。
「神簽也求過了,愿心也許過了,單方也吃過了,要是還不見效,怎麼好?只有去診何小仙了。」
孩子生病,她不去找大夫問診,反而第一時間去求神簽,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到神明身上,可見她的愚鈍。
文中魯迅不止一次提到過「單四嫂子是一個粗笨女人」,既然是粗笨女人,自然就缺乏智慧,一味按照舊習俗。
孩子的病雖然嚴重,可單四嫂子下一秒就把希望寄托到明天了。
「但寶兒也許是日輕夜重,到了明天,太陽一出,熱也退了,氣喘也會平的,這實在是病人常有的事。」
明天,就變成單四嫂子的寄托了。為了等到明天,這一夜熬得辛苦,卻沒有換來小寶的病愈。第二天,單四嫂子拿起全部身價去找「何小仙」問診,可何小仙去瞄了小寶一眼,伸出兩個指頭搭脈,就隨意開了一個藥方。
這個藥方,在單四嫂子心中千般重,這是她對孩子的最后期盼。可悲的是,孩子吃了藥方并不見好,反倒命喪黃泉。
孩子是單四嫂子活著的唯一希望,可想而知,當孩子死了,她的內心世界一下崩塌,痛苦至極。
單四嫂子只是一個傳統守舊的女子,社會告訴她要三從四德,所以她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可是卻無人告訴她子死又該從誰呢?
她是可憐的,也是可悲的,可又覺得她是可恨的,如果她不那麼愚昧,也許孩子就不會死去,她自然就不會落到如此悲慘的境地。
2
人世間的悲喜,并不相通
魯迅在《小雜感》中寫到:「樓下一個男人病得要死,那間壁的一家唱著留聲機;對面是弄孩子。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