堡壘從來都是從內部被攻破的。孫可望、李定國兄弟二人內訌,兵戎相見,把一個剛有點起色的南明永歷小朝廷徹底斷送掉了。
孫可望和李定國都是農民軍領袖大西王張獻忠的義子,雖不同姓但實屬兄弟。在張獻忠犧牲以后,孫可望被眾人推為盟主,正式成為大西軍的最高領導人。
張獻忠另外兩個義子劉文秀、艾能奇對孫可望是真心擁護的;而李定國素來對孫可望不是很服氣,孫可望也對李定國在軍中的威望很是忌憚;因此,孫可望時不時地就會借題發揮,去敲打一下李定國。
在平定云南的戰爭中,艾能奇不幸中箭身亡,他的部屬都歸屬了孫可望。這樣一來,在大西軍三巨頭之中,孫可望的直屬軍事力量最強,李定國、劉文秀所掌握的軍隊都無法與孫可望相比。
孫可望與李定國、劉文秀一起,率領大西軍余部來到云南,建立了以云南為中心的大西南反清基地。為了整合全國各地的反清力量,他們決定聯明抗清,以南明永歷朝廷的名義來號令天下。
南明弘光、隆武、紹武等幾個小朝廷都很快接連覆亡。當史可法、何騰蛟、瞿士耜等能臣干吏接連遇難以后,剛剛建立的南明永歷小朝廷基本上已處于山窮水盡而又無人可用的地步。就在南明小朝廷的大臣們束手無策的時候,大西軍余部拋出了聯明抗清的橄欖枝。
其實在聯明抗清的問題上,李定國、劉文秀二人的政治傾向與孫可望是大相徑庭。孫可望是不希望聯明,李定國、劉文秀則愿意奉大明為正朔,李定國最后不惜引刀自刺,逼得孫可望不得不聯明抗清。兄弟之間的矛盾也就此埋下。
李定國、劉文秀他倆一加入永歷朝廷,就對永歷皇帝忠心耿耿,一心要打敗清軍,中興大明王朝。李定國、劉文秀對永歷皇帝的忠誠,使得孫可望大為不爽。
而孫可望則是有自己稱帝的野心,甚至都不加掩藏。孫可望立太廟,把太祖高朱元璋的靈位放中間,張獻忠在左側,孫可望的祖父、父親放在右側。稱帝之心昭然若揭,對此李定國非常厭惡。
永歷二年,在練兵場上,孫可望借口李定國對他不恭敬,就狠狠地打了他一頓,最后兩個人雖然表面上和好,但實際上已經逐漸離心離德。
孫可望善于治國理政,他打著永歷皇帝大旗,「挾天子以令諸侯」。孫可望迅速攫取了永歷朝廷的朝政大權,成為了實際上的軍政一把手。他整肅了朝綱,使得南明政令統一,南明軍隊得到了充分補充和休整,戰斗力迅速提升。
從1651年開始,在孫可望的領導下,南明軍隊對清軍展開了猛烈的大反擊,給予清軍以沉重的打擊。其中李定國取得桂林、衡陽兩次大捷,斬殺滿清定南王孔有德、敬謹親王尼堪,其戰績震撼了大江南北。明軍在此次出擊中展現出駭人的戰斗力,打得清軍潰不成軍,以致清廷竟然都有了放棄西南七省。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