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盲人的故事中:
盲人摸象里,有人摸著象腳,說象的身體像樹干;有人摸著象鼻,說象的身體像水管;有人摸著象牙,說象的身體像玉一樣潤澤。
誰都沒有錯,只是以偏概全而已。【微信公號:國學生活】
人與人之間也是如此,位置不同、層次不一,所看、所想都會產生偏差。
這時,就算用再有力的說辭,也難以推翻別人的眼見為實和經驗判斷。
世間很多矛盾,就是這樣來的。
所以,解決矛盾最高明的方法,就兩個字——換位。
換位,是解決矛盾最高明的方法
魯迅說過:「人類的悲歡并不相通。」
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森林里住著對互相看不慣的冤家,燕子和蝙蝠。原因是燕子覺得日出代表早晨,日落則意味著傍晚。
蝙蝠卻認為,太陽落山后,美好的一天才剛剛開始。總之,兩人都覺得對方才是錯的。
有回他們又為此爭論不休,險些就要打起來。路過的貓頭鷹,忍不住插了一句嘴:
「你倆生活作息完全相反,怎麼可能得出一樣的觀點呢?」
人與人之間,往往存在出身、年齡、身份、經歷等差異。
很多偏見與隔閡的產生,往往都是源于我們站錯了地方。
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別人,就很容易瞧對方各種不順眼。
所以我們總說:「世上沒有所謂的感同身受。」
站在自己的立場,看到的只是片面;站在自己的角度,往往無法解決矛盾。
人若總想著改變別人,不懂得反思自己,只會加劇現存的問題,惡化彼此矛盾。
佛家講:「改變自己就是佛,改變別人就是魔。」
凡事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更容易解決問題。
換位思考,也是自我反思的過程。
由此,既是考慮他人,也是解脫自己。
換位,是情商與智商的融合
站到別人的位置上,去理解對方的立場與局限。
醫院里,年輕的護士給教授連著扎了好幾次針。
看到教授手臂上的大片淤青,她急得一身汗,可還是找不對血管。
教授本來有點生氣,但還是輕聲地告訴她「沒關系」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