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生活在禮儀之邦,就必須要「以禮待人」。
作為父母,盼星星、盼月亮,兒女長大了,有工作了,還有了對象,真的很開心。
當兒女到了婚嫁的那一步,就要和準親家去見面,商議婚姻大事。
也有一些父母,不辭辛勞,去對方家庭里看看,摸清情況,避免兒女以后受苦。
準親家見面后,應該如何交流呢?多數的人,一開口就是「彩禮錢多少」,似乎是去討債一樣的,把關系搞僵了。
雙方父母不和氣,以后讓小夫妻如何過日子?他們夾在中間,左右為難。
甚至有一些可惡的父母,棒打鴛鴦,活生生把一對小情侶分開。之后,兒女再也找不到一個像樣的對象,父母就悔之晚矣。
建議準親家們,要做到「兩問、兩不問」,做婚姻的幫手。
02
「兩問」,著眼未來。
很多事情,還是問清楚為好,當面鑼對面鼓,免得以后「反悔」。
在婚姻大事上,要主動做清白人,事前的溝通,一旦達成了一致建議,一切都可以水到渠成。
其一,向鄰居問「印象」,知人品。
找對象,人品排在第一位。遇到人品很差的人,就是家里有萬貫錢,也別要。否則,吃虧的是你的兒女。
如何看清人品,很多人以為,吃頓飯就可以了。看吃飯的禮儀。其實,很多年輕人,對飯局很隨意,根本就不在乎禮儀。
最簡單的做法,就是問準親家的鄰居。
鄰居看著孩子長大,對于孩子的人生,不會了如指掌,但是有「旁觀者清」的智慧。
孩子有什麼脾氣,犯了什麼錯誤;準親家的家庭有什麼矛盾,兩口子相處如何。
好的夫妻,牽手出門,互相幫助;壞的夫妻,吵吵鬧鬧。這一切,都符合「隔墻有耳」的原則。隔壁鄰居都知道,只是不會大張旗鼓地說出來。
朱德庸說過:「戀愛呈現出最好的一面,婚姻流露出最糟的一面。」
從準親家的婚姻和家庭,看到下一代的婚姻情況,可以作為參考。
當然,不要單純問某一個鄰居,避免片面之詞。萬一遇到「惡鄰居」,就會故意破壞好事。
多問幾個鄰居,綜合一番,你就心中有數了。
其二,向大家庭問「態度」,知打算。
「父母的格局,兒女的結局」,作為父母,要有大格局,為兒女思考定居、工作、收入、帶孫子等方面的問題。
準親家會安排筵席,表達對晚輩婚姻的祝福。兩大家人圍坐時,你可以把心中的疑問,提出來。
什麼時候辦喜酒,要在什麼地方買房子,彩禮錢如何安排,婚后誰來帶孫子......關于兒孫的問題,拋出來了,大家就能達成共識,便于下一步的操作。
03
「兩不問」,彼此尊重。
作家周國平說過:「分寸感是成熟的愛的標志,它懂得遵守人與人之間必要的距離,這個距離意味著對于對方作為獨立人格的尊重。」
作為父母,誰都希望盡可能多知道「準親家」的情況,但是有些事情,是不能問的。
不要因為問題很尷尬,破壞了氣氛,給兒女的婚姻添堵。
其一,不問家庭的隱私。
你把自己當成「兒女」,就會發現,戀愛期間,兩個人已經掏心掏肺地說了很多,雙方家庭的隱私,大概知道了。
如果你以準親家的身份,再去打聽隱私,是不對的。如果不出意外,對方是不會說的。家丑不外揚,這樣的道理,誰都知道。
比方說,年輕人談了幾次戀愛,是什麼原因導致分手的?過去,家庭有什麼矛盾,老夫妻有沒有鬧失婚。
誰都希望「從一而終」,但是很多的準親家,也是再婚家庭。很多的年輕人,戀愛多次,還傷痕累累。
任何人都會犯錯誤。不能說再婚家庭、單親家庭,就沒有好的兒女。
在《喻世明言》第二十七卷里,有一個叫玉奴的姑娘,母親早亡,父親是當地的團頭——乞丐頭目。
雖然出生在乞丐的圈子里,但是玉奴知書達理。
玉奴結婚之后,幫助丈夫讀書,考取功名。最后,丈夫做了司戶,夫妻相伴到老,做乞丐頭目的老父親,也離開了乞丐的圈子,頤養天年。
不管你多富貴,都別瞧不起人,不要拿一些不好的隱私來抵制兒女的婚姻。關鍵看犯錯誤的人,如何改錯。
其二,不問親戚的建議。
有一句這樣的話:「親戚就是親戚,某種場合會到的人。」
現在,親戚之間的感情慢慢淡漠了。很多親戚,會在喝喜酒的時候到場,但是之前的事情,他們是不知道的。
對于情況不清楚的親戚來說,你問什麼,都是白問;對于趨炎附勢的親戚來說,問題根據金錢多少來回答,會誤導人。
大部分的親戚,只是說「好、很好」,壓根就不會說實話。萬一準親家有什麼缺陷,也會幫忙隱瞞。
準親家的話,是不太靠譜的。就是自家的親戚,說了什麼,也不要太當一回事了。
04
很多人會告訴你,結婚前,去對方家庭里看看,打探一番。具體打探什麼,就是籠統地告訴你,人品、經濟、關系。這樣的建議,「有」等于「沒有」。
《老子》里說:「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婚姻是大事,但是要細化,從細節去觀察情況,定奪大局。
早一點把兒女的對象的父母當成一家人,通過兩個家庭的努力,去促成美好的未來,是無不裨益的。
親家見親家,問一問,聽一聽,聊一聊,好說好辦。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