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提到三國,「桃園三結義」絕對是個繞不開的話題,劉、關、張三人也因那句「不愿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豪言壯語而成為后人贊譽和模仿的對象,可以說,很多人之所以將蜀國當成三國的重點來看,除了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的刻意偏袒之外,和「桃園結義」也是密不可分,人們將這種形式看成是「義氣」的象征,于是乎,他們三人儼然就成了正面人物。就像後來,明明是三個人群毆人家呂布一個,結果,這種被世人所不齒的行為愣是被寫成了「三英戰呂布」。你們說,呂布冤不?
到了如今,不少學者都對劉備主導「桃園結義」的目的產生質疑,因為從當時的情況來看,劉備再落魄,以他「劉皇叔」的身份,是斷不會和賣鞋、賣煤的關羽、張飛「同流合污」的,他這麼做的目的并非什麼賞識、志同道合,而是利用「拜把子」的手段拉攏二人、為己所用。結果,老實巴交的張飛和關羽就這麼被劉備緊緊攥住
有人可能不同意這個觀點,認為這只是無數猜測中的一種,是在詆毀劉備。行,那咱們直接將目光移到關羽之死,看看劉備在關羽之死中扮演了什麼角色
建安二十四年七月,關羽進攻樊城,曹操派于禁、龐德迅速救援,沒成想,天不作美、連下大雨,大軍被困,關羽趁勢出擊,活捉了于禁、龐德,大敗曹軍(影視作品中描寫的是關羽放水淹了曹軍,事實上并非如此)。一時間,關羽的大名傳遍全國,誰能想到,這也是關羽悲劇的開始
緊急關頭,曹操秘密聯合孫權反攻關羽。表面上,孫權命陸遜支援關羽,在關羽將荊州守軍抽調之后,陸遜迅速卡住夷陵,為的就是房子劉備增援;與此同時,吳國大將呂蒙也趁機奪取了荊州,并切斷關羽從水上逃走的退路;而曹操派出的徐晃和張遼大敗關羽的蜀軍,從洪水中解脫出來的曹仁也切斷了關羽的糧草供應。局勢瞬間就發生了逆轉,關羽不得不敗退到麥城,陷入包圍,關羽在突圍時被吳軍殺害。為了嫁禍曹操,孫權將關羽的首級獻給曹操,沒成想,曹操卻厚葬了關羽,還是將鍋甩給了孫權
人們對于關羽敗走麥城的分析很多,但有一個疏忽,那就是從關羽發動襄樊之戰,到被擒身亡,在兩個多月的時間里,為什麼沒有看到劉備的救兵呢?換言之,劉備為何對這個曾經結拜的兄弟見死不救呢?看看蜀國的創立軌跡也許就能明白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