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經犀利地評價過林愛華的《十二夜》,說它是最寫實的「愛情悲慘片」,看完以后會讓觀看者覺得愛情不過如此。
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我去看了這部電影,但在看完以后我卻感到非常郁悶。
十二夜,并不是指連續的十二夜,而是指一對戀人感情發生變化的瞬間。
故事得從2000年的香港說起,那時候張柏芝飾演的珍妮年輕漂亮還有一點嬰兒肥,看上去機靈而可愛;而陳奕迅飾演的艾倫,英俊帥氣,完全沒有Eason本人後來的滄桑感。
珍妮和艾倫因為一場聚會相識,彼時珍妮正因為男友Johnny可能出軌難過,艾倫送她回家,夜晚的城市街道浪漫且迷人,而狹小的車后座放大了曖昧的氣息。
珍妮說:我們看上去很配。
艾倫沒有回答,風聲掩蓋了他的心跳。
他在珍妮給男友提分手的時候給她撐過場子,在凌晨和她吹過同一時刻的冷風,也聽過她埋首在臂彎的哭聲。
這段經歷讓他們對彼此上了心,于是毫不意外他們相愛了,相愛后的感情好到讓旁人嫉妒,即使這樣卻也免不了後來兩人的爭吵和拉扯。
為什麼兩個這麼相愛的人會走到這一步呢?
在親密關系中,存在期望收益。
所謂的期望收益是指自己在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所獲得結果值。對一個人來說,如果一段關系的好處達不到她的期望值,那他就會感到痛苦,或者說感到不幸福。
如果這種不幸福和痛苦一直髮展,最后延伸到他們的關系之中,就會妨礙這段關系。
《十二夜》里的他們就是如此。
對于熱戀期的珍妮和艾倫來說,世界是他們的。
熱戀期的艾倫會為了去見珍妮一面,熬夜去開車;在開車的途中沉迷和珍妮打電話,結果半途被交警攔住;他們的距離很遠,艾倫第二天還有工作,結果他開車到珍妮那里時還給她買了一盒蛋糕。
他們一起做很幼稚的事情,一起在香港的街頭奔跑,看上去很瀟灑很幸福。
但隨著時間越來越久,珍妮發現了不對勁。
她發現艾倫忙于事業不再像以前那樣愿意見她,他們通話的時間越來越少,有的時候甚至連「晚安」都可以省略。
她聽從了朋友的建議,冷淡了艾倫,但艾倫沒有任何表示;她一個人坐車去找艾倫,告訴艾倫她要來,可到達以后的接站口沒有艾倫的身影。
珍妮一個人靠在扶手上,看著車廂里打鬧的情侶,她想不通這是為什麼。
明明以前為了見面可以不遠萬里,為什麼現在卻不了呢?
對艾倫來說,又何嘗不是呢?
當初克萊爾質問他為什麼喜歡珍妮,他說珍妮給他帶來了活力,他喜歡她的個性,喜歡她的率真和可愛。
可到了這一刻,艾倫卻對珍妮厭煩地說:
「我以前覺得你很過癮,很有性格的。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