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里說:「有人用童年治愈一生,有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伴隨我們成長的那個家庭,對人生的影響太大了。
作為家庭里的女兒,應該受到更多的關照,可是有的父母卻認為,女兒遲早要出嫁,一旦嫁人了,就和原生家庭無關了。由此,女兒得到的關愛,少之又少,重男輕女的思想,也客觀存在。
看過這樣一句話:「真正決定我們命運的,不是家庭本身,而是‘愛的方式’。」
女兒得到了什麼樣的愛,就過什麼樣的人生,父母需要早點明白。
01
好的原生家庭,是女兒最大的底氣。
當女兒還小的時候,父母是占有絕對主動權的,女兒只能被動接受。
父母的每一次決策,都會讓女兒改變方向,或前行,或倒退,或停止。
把女兒當成「寶」的家庭,不僅讓女兒有歸宿感,就是女兒外嫁之后,仍舊有安全感,隨時被娘家人保護著。
唐代大歷年間,吳郡有一戶晁人家,父母很注重讀書。
男人考取功名,女人也會琴棋書畫。
女兒晁采,從小隨著父親讀書,很會寫詩。母親把她當成掌上明珠。
有一個夏日,晁采在院子里看小魚戲水,輕輕哼起了「竹枝小詞」,一個尼姑走過來,被她的美貌吸引,然后贊嘆不已。
之后,尼姑帶著晁采去云游,江南一帶的人,都想要看一看她的風采。
母親知道情況后,馬上把女兒喊回家,避免拋頭露面,惹是生非。
鄰居家有一個男孩,叫文茂,非常喜歡寫詩,于是常常找晁采來切磋。一來二去,兩個人就相愛了。
為了表達自己的真情,文茂在家種了蓮花,并精心培育,讓花香飄到晁采的家。
「上天有好生之德」,文茂發現一朵并蒂蓮,于是寫信,告訴晁采。
晁采回信:「花箋制詩寄郎邊,魚雁往還為妾傳;并蒂蓮開靈鵲報,倩郎早覓賣花船。」
母親知道晁采的心思后,說:「才子佳人,自應有此。」
然后,兩家人一合計,就促成了一段緣分。
文茂也很爭氣,考上了進士,授職為淮南道福山縣尉。
后人把這個故事,記錄下來——并蒂蓮開,佳偶天成。
是不是你和我一樣,羨慕晁采的美好生活?這是她的造化,更是因為有一個通情達理的母親,有一個「男女平等」對待的父親。
在「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封建時代,能讓女兒自由戀愛的家庭,真的非常可貴;在「百無一用是書生」的觀念里,愛惜書生,更加難得。
「一切都為了你好」,不是一句控制女兒自由的話,而是一句諾言,父母的長期行動。
02
壞的原生家庭,只會持續傷害女兒。
同樣,生在唐代的李季蘭,就沒有那麼幸運了。
她六十歲就能寫詩。但是父親認為,小小年紀,就知道待嫁女子的心思,這是不吉利的,長大了,也可能是失行婦人。
父母一合計,把李季蘭送到剡中玉真觀出家。
雖然李季蘭長相美,才華高,但是少了婚姻,日子過得很寡淡。她多次溜出去,和朱放、陸羽等文人相見。
「彈著相思曲,弦腸一時斷」,雖然詩句很美,但是非常凄涼。
一生都沒有出嫁的她,晚年被召入宮中,在784年時,因為詩句反叛,被唐德宗下令亂棒撲殺。
一步錯,步步錯。父母怎麼能夠用「主觀臆斷」去左右女兒的人生呢?
父母要傷害女兒,也要問一問,女兒是否答應。
六歲的女兒不懂事,亂說話,父母要管教,而不是認為女兒就心猿意馬,就會犯上作亂。
「子不教,父之過」,這樣的說法,自古就有。可惜很多父母,卻把女兒當「外人」,甚至不讓女兒繼承家庭里的一切。
把古人的家庭教育方式,和現在的社會結合在一起分析,我們可以總結出這樣的經驗:以下幾種家庭,可能會毀掉女兒的一生。
第一種,父母非常武斷的家庭。
女兒沒有說話的權力,還被逼聽從父母的話。從而,女兒不能自由戀愛,不能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也不能有交友的自由。
當女兒有什麼選擇的時候,父母就狠狠地改變。若是女兒不聽話,父母一哭二鬧三上吊,導致女兒被道德綁架。
第二種,封建思想很重的家庭。
重男輕女的思想,早就應該丟棄了。可是有的父母,抱著不松手。
最可怕的是,有的父母,把財富給了兒子,卻讓女兒來養老。或者把女兒賺的錢,送給兒子。
在老家,也沒有留下一間房給女兒,導致女兒再也沒有「娘家溫暖」了。
第三種,父母非常貪財的家庭。
嫁女,就像賣商品一樣,價格越高越好。導致彩禮過多,女兒的婚姻失敗。
也有一些父母,狠狠地算賬,說培養女兒用了多少錢,一定要女兒想辦法歸還。
養育恩,變成了買賣,令人心寒。
也許,女兒從小被「窮養」,父母從不舍得投資。女兒讀書難,買房難,人生沒有像樣的起點,只能在底層混日子。
第四種,兄弟姐妹不和睦的家庭。
父母偏心,帶來子女不和睦。女兒被排擠出大家庭。
當父母過世之后,女兒就不知道哪里是娘家了。人生沒有了歸途。
03
在我的老家,有這樣一個觀點:女兒就是「招商部門」,一出生就給家庭帶來財富。
就是告訴父母,要善待女兒,不要讓財富溜走了。
在新時代,兒女都是傳后人,也是父母心中的寶貝。無法絕對公平對待,但是要力所能及地給予關愛。
當然,作為女兒,若是遇到不好的原生家庭,不要悲觀厭世,要和家庭保持距離,并且形成自己的三觀,奔赴自己的美好前程。
人生都是自由的,女人也一樣,不會比任何人低一等,也不會不受社會保護。
詩人王昌齡說:「錢塘江畔是誰家,江上女兒全勝花。」
大江南北,女兒都是花朵,都不能缺愛。